“這是當年三位女紅軍在我奶奶家借住那晚用過的煤油燈。”近日,在北京廣外街道,特意從湖南趕來的徐解秀的孫子朱分永,指着桌子上的一些老物件説道。
徐解秀,在《中國共産黨簡史》第64頁,關於長征中的一個細節講得很清楚:紅軍行進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半條被子”的故事讓人民群眾認識了共産黨,把黨當成自己人。

這是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拍攝的三位女紅軍和村婦徐解秀同睡過的木床(2020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這個故事源於1984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當年贈被情誼深 如今親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請本報記者尋找三位紅軍女戰士下落》,是“重走長征路”的記者羅開富報道的。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半條被子”的故事通過新聞媒體傳遍了全國。
1991年臘月,當羅開富尋找三位女紅軍未果,背着鄧穎超等多位女紅軍送給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趕到沙洲村時,老人在幾天前剛剛過世。
近年來,隨着“半條被子”的故事不斷升溫,當年給羅開富做過嚮導的朱分永已經73歲了,近日進京除了看望已經85歲的羅開富,他還帶來了當年的煤油燈,以及三位女紅軍曾用過的茶油罐、烤火的火鉗,還有徐解秀的丈夫、祖父朱蘭芳在1934年11月6日的那個上午為三位女紅軍和駐紮沙洲村的紅軍戰士打草鞋用的耙子、扚棍等珍貴物品,並將其轉贈給致力打造紅色文物等農文旅數字化&&的浙江鏈農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敏傑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那些蘊藏着革命記憶的老物件,未來將會在一次次講述中精準解讀長征歷史,傳承紅色文化。”
朱分永告訴記者,如今,作為“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沙洲村在紅色文旅的帶動下,村裏的建築、歷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長征精神與紅色基因得到了傳承與發揚。2024年,僅有500人的沙洲村實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兩萬元。村集體收入也由2019年的50萬元增至2024年126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支付60歲以上老人部分醫療保險等。他説:“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強曉玲 莊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