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菲律賓維甘古城:時光停駐的“美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15:25:34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菲律賓維甘古城:時光停駐的“美岸”

字體:

  新華社馬尼拉11月4日電 記者手記|菲律賓維甘古城:時光停駐的“美岸”

  新華社記者張怡晟

  嗒嗒的馬蹄聲清脆而有節奏,迴響在維甘城的克裏索洛戈街上。馬車緩緩駛過石板鋪就的老街,車輪轆轆作響,輕輕震動着路面。晨光斜灑,在街道兩側保存完好的老建築墻面上拖出長長的光影。整座古城仿佛一張緩緩展開的老照片。

  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岸的維甘古城如同一粒時間膠囊,保留着數百年前的城市風貌。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稱其為“亞洲保存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並指出,它融合了菲律賓本地、中國與歐洲的建築特色,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漫步在古城老街上,東西方文明交織的痕跡觸手可及。歐式的石基、中式的木構與菲律賓本土的工藝裝飾在這裡和諧共處。許多老房子的底層由厚實的石塊砌築,上層則是輕盈的木結構,陽&雕花精美,窗前常有晾曬着的布巾與隨風搖曳的綠植,透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最令人駐足的是那些高及門楣的老式木窗。窗扇上鑲嵌的不是玻璃,而是一片片打磨平整的卡皮斯貝殼。當熱帶陽光穿過這些半透明的薄片,烈日被柔化成一團溫和光暈,灑向室內。微風拂過,貝殼窗輕輕晃動,發出沙沙細響,仿佛海浪輕拍沙灘之聲。

  維甘的魅力不僅在古建築,更在於它鮮活的日常。清晨,居民在臨街窗&擺上新鮮的花朵;午後,人們在門廊下搖着扇子乘涼;傍晚時分,華燈初上,空氣中瀰漫着肉餡卷餅的香氣。歷史沉澱與市井煙火,在這裡和諧共存,使古城不只是“景”,更是一處活着的、呼吸着的社區。

  在當地一家旅行社工作的洛倫索告訴記者,關於“維甘”地名的由來,當地流傳着幾種民間説法,其中包括源自閩南語的“美岸”,意思是“美麗的海岸”,也有西班牙殖民者誤解原住民語言的傳説。儘管這些説法缺乏確鑿史據,卻折射出維甘的多元文化底蘊。

  鉤沉史海,浩瀚南海從未阻隔中國人與菲律賓人之間的交往。千百年來,漁民、商隊、使團在這片海域上往來不息。南宋趙汝適所撰的海外地理著作《諸蕃志》記載,中國商人以“瓷器、貨金、鐵鼎、烏鉛、五色琉璃珠、鐵針”等與菲律賓人交換“黃蠟、吉貝、真珠、玳瑁、藥檳榔”等貨。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寫道,菲律賓男子常乘船前往泉州。《明史》亦載:“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這些跨海商貿活動與人員往來,為菲律賓孕育出多元文化的底色。

  今天維甘歷史古城的核心區域——梅斯蒂索區,又名“卡桑臘延”,在當地方言中意為“中國人居住的地方”,是早期華人商賈落腳的重要定居點。

  “這些年來,游客越來越多。”洛倫索説,“不少中國游客對這裡的老房子感到親切,説很像自己家鄉的建築。”這份親切感或許正源於歷史的深處。當記者在維甘看到透過貝殼窗灑入室內的光時,便不由得想起曾在佛山清暉園和廣州余蔭山房見過的類似設計。中國傳統建築中同樣有以貝殼引光的巧思。

  在古城一隅的陶器作坊,一位匠人正彎腰在泥爐前忙碌。他雙手沾滿濕泥,腳踩踏板,轉動的陶輪上,陶土在他指尖逐漸成型。“我們這邊的做法,其實跟中國挺像的。”他邊揉泥邊説。

  在克裏索洛戈街的一家紀念品店前,游客德多加正舉起手機拍照。她曾在香港工作過數年,如今帶家人來維甘度假。她笑着向西邊指:“中國其實離我們很近,就在對面。”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