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積薄發中挺進科技創新無人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5 06:39:30
來源:北京日報

在厚積薄發中挺進科技創新無人區

字體:

  “創新可能不是被計劃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導和催生的。”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迎來一場科技創新的大爆發。這不是一夕“開挂”的偶然,而是厚積薄發的必然。秉持長期主義,發揮制度優勢,調動各方力量,我們定能將發展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舟飛船弦鳴不輟,再度叩問蒼穹;南極科考劈波斬浪,遠征冰封大陸;核能科技又迎突破,鑄就能源基石……近段時間,我國硬核科技捷報頻傳。從深邃太空到萬里極地,從“最快紀錄”到“世界唯一”,東方智慧正以磅礡之力,在探索人類未知的征程上書寫嶄新答案。

  誠如觀察者所言,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迎來一場科技創新的大爆發。這些重大突破不是單兵突進,而是設計研發、精密加工、系統集成、場景落地的全維度立體推進。創新鏈與産業鏈環環相扣,由前沿技術驅動,那些處於萌芽階段的産業,不僅具有前瞻性、引領性,且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創新不僅是國家實力的躍升,更將重塑産業生態和生活圖景,最終造福於我們每一個人。

  中國何以迎來“創新爆發期”?這不是一夕“開挂”的偶然,而是厚積薄發的必然。設立發展目標,提供政策支撐,加大資金投入,注重人才積累……中國始終遵循科技發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追尋着星辰大海。“天宮”常態化運營,源自三十多年前的“三步走”戰略布局;極地事業從“破冰入場”到“全域布局”,靠的是四十餘年鬥冰臥雪打磨出的過硬本領。換言之,今日我們所見的碩果,其種子已在五年、十年甚至更早前種下,並被一代代科研人員精心培育與呵護。這份穿越時間的定力與堅韌,正是中國科技向新而行的基礎與底氣。

  “創新可能不是被計劃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導和催生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中,46次提及“科技”、61次提及“創新”、6次提及“新質生産力”,“採取超常規措施”的表述,更可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雄心。環顧世界,局勢複雜、變亂紛繁,關稅大棒與“小院高墻”極大阻礙着國際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流動。目前,中國創新成就有目共睹,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雖然在一些領域從跟跑變為並跑乃至領跑,但在前沿領域深入“無人區”,每一步的難度也會倍增。實施超常規科研攻關,是中國克服種種外部不確定性,保持發展節奏,實現既定目標的必要之舉。

  科技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每一次劃時代的科學突破,每一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無不重塑全球創新版圖與競爭格局。“十五五”規劃建議在“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這一項裏,專門提到了“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也為接下來的發力劃出了重點。“從0到1”,這場註定漫長又寂寞的馬拉松,呼喚自上而下形成攻關合力。比如,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體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探索經費松綁、成果轉化等改革舉措;大力涵養科學、包容、理性的社會氛圍……秉持長期主義,發揮制度優勢,調動各方力量,我們定能將發展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創新中國”是自主的、自信的,也是開放的。我們深知,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科技合作日益緊密,形成了難以分割的創新鏈條。無論是基礎性、長周期的探索研究,還是分工複雜的高科技産業,誰都不可能在高墻壁壘中成長,必須在交流協作中壯大。海納百川、合作向前,方能“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24個創新集群成為全球百強,活力涌動、潛力無限的市場吸引着全球科技企業與創新人才前來投資興業、交流合作。向自主創新要動力,以開放合作增活力,我們收穫的將不僅是一個強健的自己,還有更多共謀發展的好夥伴和真朋友。

  神舟二十一號奔赴太空,而就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東方紅一號衛星1:1模型依舊泛着金屬光澤。新老故事裏,承載的是中國人奮鬥不息、接續向前的“超時空浪漫”。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以時間播種,用耐心耕耘,在科技創新的新遠征上,我們必將書寫更多奇蹟。(高源)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