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次南極考察|踏浪萬裏、築夢冰原——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回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7 09:16:08
來源:新華網

第40次南極考察|踏浪萬裏、築夢冰原——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回眸

字體:

  新華社“雪龍2”號4月16日電 題:踏浪萬裏、築夢冰原——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記者周圓

  4月16日,時隔160余天,“雪龍2”號再次駛過長江入海口。至此,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的3艘船均已安全返航。

  踏浪萬裏,本次考察于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之際開展,460余名考察隊員或奮戰在冰原建設秦嶺站,或奔波于“5海5站”探索新知,他們以智慧和勇氣書寫著南極考察新篇章。

  冰原之上起“秦嶺”

  2月7日,南極大陸,再度點亮新的坐標——中國南極秦嶺站。

  建設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是本次考察任務的突出亮點。使命無上光榮,挑戰前所未有:卸運中國南極建站史上最多的建站物資;搭建中國南極考察站中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應對南極最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施工窗口期不到2個月。

  “難到極點才是南極”,考察隊員、中鐵建工機械師周實惠的這句話道出了100多名建站隊員不辱使命的決心。7點半出門,通常是幹到天氣變差才收工;在12級大風中站成一排,拉著一根繩子頂著風,摸索著往返于工地和宿舍……

  “大家克服極端艱苦環境的挑戰,52天完成秦嶺站建設,這是屬于他們的奇跡。”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動情地説。

  應對極寒強風,秦嶺站豎立起極地建築新標桿。

  一體式設計讓各功能區高度整合、彼此銜接;主樓內部模組化率達45%;新能源佔比超60%;採用數據化、自動化、無人化、遠端化運營係統等。“秦嶺站具有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智能先進等特點,這是在極端環境中設計建造的極致建築。”秦嶺站副總設計師祝賀説。

  屹立于羅斯海西岸,秦嶺站填補了我國南極科考布局的重要空白。

  “秦嶺站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的科考價值,是對我國現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補充。”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沈君介紹,未來將依托秦嶺站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地球物理、陸地生態、鳥類等調查和觀測監測,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

  探秘“5站5海”

  地球最南端,考察隊員們探秘的腳步遍布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作業航跡串聯起宇航員海、阿蒙森海、南極半島海域、普裏茲灣、羅斯海。

  在南極內陸,首次開展近紅外天文觀測以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冰穹A地區太赫茲天文譜線觀測首次實現了譜線成圖觀測。

  在長城站、中山站,分別開展近岸海洋生態、湖泊生態和土壤生態環境調查、鳥類與哺乳類動物調查等,獲得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

  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我國在極地的首個生態潛標,有助于更好分析南極主要生物種群狀態及氣候變化潛在影響。

  ……

  “考察隊圍繞生態係統、近岸海洋、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冰雪環境、空間環境等要素開展綜合調查監測,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和成果。”在考察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張北辰看來,極地生態係統評估和海陸空立體觀監測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船護航馳騁萬裏

  開道、平整、拓寬……在冰脊叢生區,“雪龍2”號如犁地般來回穿梭,歷時36小時,為載有建站物資的“天惠”輪開墾出一條水道。

  “依靠‘雪龍2’號強大的破冰能力,我們將‘天惠’輪提前引航至秦嶺站卸貨點,為秦嶺站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雪龍2”號船長肖志民説。

  以科考船為代表的支撐保障能力,是開展南極考察的重要基礎。

  此次是我國首次派出3艘船保障南極考察,總航程達8.1萬余海裏。考察期間,通過船、站運作保障支撐累計完成38個高校、科研院所承擔的國家“五大類”科研項目,數量較上一年度提升52%。

  白色冰原上,“空中力量”讓每次抵達更快更準。

  2023年12月16日,完成中山站區域最後一次物資吊運後,“雪鷹102”直升機平穩降落在“雪龍”號,中國南極考察的多個新紀錄也被定格——近70%的物資通過直升機從“雪龍”號艙蓋吊運,單日最高吊運物資211噸,平均每小時吊運15.48噸。

  “航空保障是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能夠有效克服南極現場復雜的作業環境。”來自海直通航公司的機長梁高升介紹,考察隊3架直升機執行物資卸運、野外科考、航拍探測等任務,累計飛行254小時、運輸1380人次、吊運物資2006噸。

  此外,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飛行44架次,其中成功執行南極冰蓋國際合作“環”計劃航空調查任務,所得數據填補了東南極沿岸冰下地形關鍵數據空白。

  科普極地知識

  4月8日,在2架直升機、多艘船只的伴航下,“雪龍2”號駛入香港尖沙咀海運碼頭,這是中國極地科考破冰船時隔近20年後再度訪港。

  訪港期間,“雪龍2”號公眾開放日、科研交流、科普講座等一係列活動,掀起一場“極地熱”。正如“雪龍2”號訪港籌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所言,“原本陌生的‘雪龍2’號和‘極地科考’成了香港市民熟悉的詞語。”

  考察隊是科普極地知識的窗口。“雪龍”號歸航途中前往青島,舉辦公眾開放日;“雪龍2”號在新西蘭利特爾頓舉辦公眾開放日。

  考察隊是國際交流的平臺。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與澳大利亞、俄羅斯、比利時、韓國等國的考察站開展全方位交流;考察隊與美國、英國、智利等國考察隊開展後勤保障合作。

  考察隊也是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雪龍2”號歷經33小時,成功救援1艘遇險船只和4名隨船人員。

  航次有終,求索無極。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以一段非凡的航程、豐碩的成果,致敬極地考察40周年,也定將激勵更多極地赤子揚帆起航,為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做出新的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