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李嘉、王鏡宇)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0條具體舉措,從明確中小學生每日體育活動時間、構建學校體育競賽體系,到暢通體育人才成長通道、建設國家級示範校,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專家&&,這些舉措不僅在政策設計上體現了創新和力度,也為體教融合與體育人才培養提供了明確路徑。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昕&&,《意見》是對之前有關體教融合、健康中國建設的一系列高位政策的延伸和細化,並結合新時代提出了一些更高標準的目標,有很多新意。
強化“2小時”政策目標,充分保障體育時間
此前,《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等文件已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這次的《意見》進一步將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全面高質量落實作為階段性目標明確下來。
“之前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一小時,到後來提出校內校外加起來不少於兩小時,現在提出到2027年落實綜合活動時間不少於兩小時,是逐步的層層遞進,對於解決目前學生在校時間運動不足的問題,有了更加精準的干預。”劉昕説。

5月13日,學生在廣西蒙山縣文圩鎮文圩中心小學練習功夫扇。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長沙高新區虹橋小學校長周琳&&,《意見》“充分保障體育時間”的要求戳中一線辦學的痛點,“體育時間無剛性保障,‘以體育人’就是空中樓閣”。虹橋小學從課內外、校內外發力,為學生體育時間劃定“硬標準”。她介紹,在虹橋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與健康課做到了“剛性落實”,“大課間”與“課後服務”則是校內體育時間的重要延伸。此外,《意見》從課程設計、實施形式、內容與負荷等方面,為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畫出了“施工圖”。
體育競賽體系勾勒學校體育新樣態
劉昕指出:“《意見》提出構建‘定位清晰、層級分明、銜接有序、優質高效’的體育競賽體系,明確了‘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賽’的校內競賽體系。如果能夠落實,將為學校體育發展勾勒出生機勃勃的新樣態。”
她解釋説,競賽對青少年最有吸引力,具有豐富的教育元素。學生可在複雜競賽場景中運用運動技能,發現運動樂趣,同時競賽是選拔後備人才的重要平台。“人人有、班班有、周周有的競賽體系建立後,將形成全新校園體育生態,這本身就是創意十足的新提法。”

4月25日,在貴州省榕江縣古州鎮第六小學,學生們在“班超”足球賽中拼搶。新華社發(王炳真 攝)
劉昕指出,這種體系可對大單元教學、大課間活動及校園體育文化營造帶來深刻變革。競賽如同經緯線,把課內教學、課外活動和體育文化環境串聯,通過“穿針引線”實現校內外資源融通。校際及區域競賽以金字塔結構搭建,可帶動區域發展並産生示範與社會輻射效應。
她強調,抓競賽成為學校體育關鍵抓手:課內可實現學、練、賽、評一體化,課間與課外活動有明確內容指向,為體育教師提供清晰方向。隨着競賽深入,形成“普及與提高”雙軌渠道:群眾體育為基礎,高級別競賽為提升,拓寬後備人才選拔口徑,讓發現人才從教練單方面尋找苗子,轉向在學校教育土壤中選拔潛質人才。“這本身就是體教融合的重要體現,也是體教融合希望形成的學校體育發展格局。只要競賽體系真正構建起來,體教融合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暢通育人通道——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新突破
劉昕&&,《意見》中提出的“縱向暢通、橫向融通、能出能進、轉換便捷、規範有序”的體育人才培養機制,是切中當前現實問題的一項關鍵舉措。
她介紹,教育部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開展全國示範性特色學校創建的通知》,計劃創建體育健康類學校9000所。結合《意見》,她認為,要用好這9000所示範校的引領效應,通過體教融合,特色校和傳統校的整合,讓後備人才培養有聚焦的平台。

9月16日,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中學學生在操場進行珍珠球比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她&&,這一機制不僅強調體校與中小學之間的橫向融通,也明確提出了學生在各級教育體系中“能出能進、轉換便捷”,這為體校長期面臨的生源不足問題提供了政策支撐。
“體校生源不足的核心問題,源於社會和教育環境的變化。現在升入大學的通道越來越寬,而當學生進入體校,如果在殘酷的競技體育這條路被淘汰了,付出的人生成本太高。所以能出能進、轉換便捷是非常好的。但這一點實施起來比較難,進出轉換的機制如何有效落地,另外轉換的過程對青少年來説存在學訓之間的時間平衡問題。”
劉昕認為,體育人才培養的另一個挑戰是打通縱向通道,例如小初高的銜接、示範校和集團校的貫通序列,可以在更系統的層面解決苗子流失問題。

2023年11月13日,山東選手王振業在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田徑項目中學組男子1500米決賽中衝過終點。新華社記者 吳梓溢 攝
在高校招生方面,劉昕認為,《意見》雖沒有打破現有高考體制,但為高水平運動員提供了更清晰的引流機制和成長通道。“近年高水平運動員招生門檻確實提高了,但這是對‘雙高’學生(既有文化課能力又具備運動技能的學生)的標準化要求,這有助於保障招生的公平性和培養的質量。”她指出,對於文化課成績達標的學生,可以選擇綜合大學非體育專業;對於文化課成績尚不足的學生,則可以進入體育類專業。這種安排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學業發展,也使高水平運動員培養路徑更具可持續性。
劉昕強調,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將極大提升青少年體育人才選拔和培養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基礎教育階段普及性競賽和技能訓練的提升,會讓整體運動能力水平提高,長遠來看,高水平運動員的門檻看似很高,但將隨着整體水平提升而逐漸適應。通過單招嚴格審核運動資質,保障招生健康,同時把學生引向更匹配的專業通道,這對人才選拔和培養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機制。”

2024年11月27日,江蘇隊球員滕蔓綺(中)、李涵宇(左)在第一屆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女子排球決賽中攔網。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原河北師大教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趙煥彬&&,《意見》在高校招生上對體育人才給予傾斜,但非簡單降低文化課門檻,而是系統化優化,旨在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拓寬入口、打通路徑、精準培養,使學生成為既懂體育又精通其他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意見》落實需多方協同、因地制宜
首都體育學院原副校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副主任委員王凱珍強調,《意見》落實要特別關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要把體育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重點關注孩子們的體育興趣培養、基本運動技能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愛上體育、掌握1-2項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技能。

2024年3月22日,在湖北省京山市文峰公園網球場,湖北省網球學校學生高彧萱在訓練中。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北京咏懷體育研究院院長王兵認為,落實需要多維協同,各級政府和學校要深入研究政策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配套方案;需要因地制宜、分層分類推進,短期補齊基礎短板,中期提升質量,長期實現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同時,強化跨部門協同,發揮教育、體育、衞生健康等部門及高校、科研機構合力,鼓勵條件優越、改革意識強的地區先行先試,建設國家級示範性學校,為全國提供可推廣經驗。
王兵強調,“所有措施應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核心,兼顧普通學生與具備運動潛能的學生,保障改革主體積極性,建立容錯糾錯和風險防範機制,營造鼓勵探索、創新的落地環境。”

4月10日,廣西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學的學生們在大課間跳繩。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劉昕指出,政策公平性和可持續推進至關重要。“政策推出會帶來地區、城鄉、學校差異性,如智能化設施、微場地等投入會受地方經濟和科技水平限制。需頂層統籌,對中西部及欠發達地區通過專項計劃提供政策和資源傾斜,否則易形成‘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