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道”到“街道”:馬拉松如何跑進市民心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17:18:40
來源:新華網

從“賽道”到“街道”:馬拉松如何跑進市民心裏?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2日電(賈紫來)當蘭州馬拉松在八級大風後依然迎來40萬市民的深情守望,當無錫以“立體救援”守護跑者生命通道,當廈門讓“跑者服務跑者”成為賽道上最溫暖的風景……這些賽事早已超越體育競技本身,成為一座座城市用精細治理與人文關懷塑造的動人名片。超越背後,是組委會有力度的協同、有韌性的應急、有溫度的傾聽,最終讓馬拉松不再只是賽道上的競速,更成為整座城市的共同節日。

  5月25日,2025蘭州馬拉松鳴槍起跑。組委會供圖

  一場馬拉松賽事,如何激發整座城市市民主人翁般的認同與自豪?或許,靠的就是組委會一份將麻煩留給自己、將便利留給市民的辦賽初心,一種從“管理城市”到“服務人民”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

  據統計,2024年全國範圍內共舉辦路跑賽事749場,參與人次704.86萬。這些賽事不僅帶動了體育消費,更成為城市治理創新的試驗場。蘭州、無錫、廈門等城市通過馬拉松賽事,建立了跨部門協同機制,完善了應急響應體系,創新了市民溝通方式。

  看不見的城市交響曲:多部門的協同藝術

  馬拉松賽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城市治理的水平。成功的賽事背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

  時針撥回到2025蘭州馬拉松發槍前一天,所有人都不願遇到的“意外”還是發生了——一場八級大風裹挾着陣雨冰雹突襲了蘭州。一時間,場地搭建、點位佈置等賽前準備工作都遭到極大挑戰,這場備受當地市民和全國跑友期待的賽事,能否如期舉辦也被打上了問號。

  “無論如何也要確保賽事順利進行”成為賽事組委會刻不容緩的使命。隨着應急預案的迅速啟動,參與賽事的43個部門開啟了一場與天氣賽跑、為城市榮譽而戰的緊急協同。夜深了,風漸息、雨漸停,城市恢復寧靜。而賽道上的“戰鬥”才剛剛開始:政府部門清理路面,執行方和志願者加固設施,商家積極配合調整布局……那一夜,蘭州無眠;那一刻,承載440萬市民信任與支持的城市仿佛一台精密運轉的機器,為同一個目標全力以赴。

  圖為參賽選手在蘭州馬拉松比賽中。組委會供圖

  狂風驟雨沒有澆滅城市的熱情,賽道格擋更沒有成為市民參與的障礙。雨過天晴,無數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出現在賽道各個角落為遠道而來的跑友加油助威,正是蘭州馬拉松憑藉井然有序的組織、高效克制的運轉機制迎來的雙向奔赴。

  圍繞蘭州馬拉松,由43個部門組成的組委會在賽事期間成為了“城市大腦”。這裡沒有部門壁壘,只有共同的目標:讓馬拉松成為城市的節日。交警支隊通過社交媒體&&提前發布交通管制信息,説明詳細的管制時間、路段和繞行路線,確保群眾提前知曉,合理規劃出行;城關區在15個補給點、觀賽區、半程終點等人流密集區域加派保潔人員,2900名環衛保潔人員進行巡迴保潔,並在賽道沿線28座原有公廁的基礎上,新增臨時廁位146個、男士小便間9個,滿足參賽選手和市民游客如廁需求……

  其他城市也有創新做法。2025無錫馬拉松針對如廁、衞生、交通、急救等馬拉松賽事的傳統“四難”,創新使用老式簡易小便池、“連體”垃圾池、三級波浪式清理、“立體救援”等設施舉措,讓問題得到大幅緩解。武漢馬拉松通過“漢馬智慧系統”,實現對42.195公里賽道及起終點區域的醫療、補給、衞生等各類賽事設施,以及其它公共服務資源一屏統覽,為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這種協同不是機械的配合,而是深度的融合。衛健委將醫療點與表演點相鄰設置,讓加油聲成為突發醫療情況的“背景音”;環保部門在賽事前一天進行灑水降塵,同時實時發布空氣質量數據。類似舉措既確保跑友安全參賽,又能令市民放心觀賽。

  風雨中的定海神針:應急系統的溫度與韌性

  突發事件最能考驗城市的治理成色。2023年的遠安馬拉松原定於9月24日舉辦。可當賽期臨近,當地遭遇持續降雨,賽道出現安全隱患。原定的美好賽事瞬間變成了一場應急大考。

  23日,賽事組委會啟動應急預案:在組織專家會商並徵求部分參賽選手意見後,連夜發布通知,決定啟動熔斷機制,賽事延期舉辦,參賽選手可選擇保留參賽資格或申請退賽;同時,針對已抵達遠安的參賽選手,組委會全額補償因參賽産生的交通費、住宿費。“工作人員付出了那麼多,誰也沒想到居然是這個結果。”參賽者聶女士回憶道,“組委會的‘售後’真的有很大誠意了。”“沒有人抱怨,反而因為城市的快速反應感到溫暖。”

  2024年3月17日,2024遠安馬拉松在湖北遠安縣桃花島生態濕地公園舉行,圖為參賽選手在油菜花海中奔跑。組委會供圖

  來年3月17日,萬名跑友如期而至,與組委會一道,在菜花遍地的田野之間,共赴久別重逢的春日之約。

  2024上海半程馬拉松曾出現令人揪心的一幕:一名跑者在賽道20公里處倒地,現場急救人員採取緊急心肺復蘇和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施救後甦醒恢復意識。現場目睹搶救全過程的觀眾&&,從患者意識喪失到搶救成功恢復意識,中間只有30幾秒,救護車從呼叫到抵達現場,也只有2分鐘的時間。

  無獨有偶,2025無錫馬拉松比賽過程中,一位選手出現心臟驟停,醫療志願者迅速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除顫成功後,救援直升機直接將跑友送至定點醫院。這個“地面+空中”的立體救援體系,為生命安全建立起一條快速通道。

  這些突發事件沒有變成危機,反而成為展現城市治理水平的窗口。正如跑友所説:完美的服務是在陽光下的周到,極致的服務是在風雨中的堅守。

  錫馬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認為:“應急響應能力直接反映了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成功的馬拉松賽事表明,中國城市治理正在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

  從“為你好”到“與你一起好”:溝通藝術的昇華

  以往,馬拉松最受詬病的是“突然的通知”。市民前一天晚上還正常通行的道路,第二天一早突然被告知禁止通行。這種“為你好”式的管理,雖然效率高,卻少了溫度。

  蘭馬的做法是:提前進入社區與市民溝通,把“告知”變成“服務”,宣傳賽事同時,了解市民看法,以及他們的特殊需求,並鼓勵市民主動走出家門為參賽者喝彩。

  中跡體育董事長張思傑提倡深度的公眾參與。“我們甚至鼓勵賽道周邊有條件的居民,開放自家衞生間供選手、觀眾使用。”他介紹説:“雖然賽事配備了足量的流動公廁,但這體現了市民歡迎跑友來我城市做客的精神。”

  蘭州馬拉松舉辦期間,市民在賽道旁為參賽選手助威。組委會供圖

  今年,蘭馬組織了259名“領嗨員”在賽道沿線的21個點位進行表演,還在35個點位準備了萬份“市民加油道具”,既為選手加油,也讓圍觀市民真正成為賽事的一部分。“過去我只是圍觀,現在是主動參與。”參加了多屆賽事助威的市民&&,“組委會還給我們做了加油培訓,感覺自己也是賽事主角。”

  傾聽與改進同樣重要。曾經,有網友反映一些賽事因道路封閉耽誤了重要考試、醫院就診等事務。對此,重慶的做法是構建“空地聯動+網格管控”的立體安保體系。對重點路段實施分時分段管制,設置硬質隔離設施與引導標識,採用“潮汐式”放行,在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1月5日,2025廈門馬拉松賽鳴槍開跑,圖為選手從起點出發。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對於部分休閒跑者來説,他們不一定有能力跑完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更多的是想參與和感受賽事氛圍。廈門馬拉松充分聽取跑友關於讓跑者去賽道上服務選手的建議,於2017年推出“跑者服務跑者”體系,讓更了解選手需求,也更懂賽道突發狀況的跑者去幫助服務其他選手。

  “溝通不是單向的通知,而是雙向的互動;管理不是冷冰冰的管制,而是暖心的服務。”廈馬賽事組委會負責人總結道,“這種溝通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城市治理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變革。當市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他們就會成為賽事的最好代言人。”

  人民城市的治理密碼

  馬拉松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城市治理的水平。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反映了蘭州馬拉松賽事成功的背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從管理到服務,從管控到協同,從單向指令到雙向互動。

  2024年11月3日,2024北京馬拉松鳴槍起跑,圖為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組委會供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這句話在馬拉松賽事中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當市民自發走上街頭,當吶喊助威聲傳遍全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懷與治理智慧。

  從賽道到街道,從跑者到市民,馬拉松正在中國城市中跑出一條新的軌跡:體育賽事不再是城市運轉的“中斷期”,而是成為城市情感的“黏合劑”;封路管制不再是市民的“麻煩事”,而是成為全民的“狂歡節”。

  這種轉變蘊含着人民城市的治理密碼: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次次細緻的服務、一場場溫暖的互動、一個個及時的回應。當城市真心為市民考慮,市民自然會用熱情回報城市。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封路,有的城市招來抱怨,而蘭州卻贏得喝彩。

  3月23日,參賽選手在2025武漢馬拉松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如今,馬拉松已經超越體育賽事本身,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整個城市都會提前進入節日狀態。商家推出特惠,市民計劃着觀賽路線,甚至新婚夫婦會選擇在賽道旁舉辦婚禮,讓萬人見證他們的愛情。

  “馬拉松讓我們的城市更有溫度。”這是許多市民的共同感受。而這份溫度,源於城市治理者對每一個細節的精心打磨,對每一位市民的真誠尊重。

  從“賽道”到“街道”,馬拉松跑進了市民心裏,也跑出了中國城市治理的新路徑。這條路,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協同為方法,正在為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新的注腳。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