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濱州85萬千瓦光伏項目:鹽鹼灘上的“藍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5 16:08:20
來源:中國能源網

華能濱州85萬千瓦光伏項目:鹽鹼灘上的“藍海”

字體:

  渤海之濱,山東濱州廣闊的鹽鹼灘上,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板如同藍色大海在陽光下“翻涌”,波光粼粼。3月31日,華能濱州85萬千瓦光伏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藍海”上的一組攻堅印記訴説着華能建設者們的辛勤奮鬥:在1.58萬畝的灘塗上打下了超25萬根樁基,完成了169萬餘塊光伏組件的安裝,電纜敷設長度超8000公里……

  迎風破冰保送電

  2月的山東沾化狂風肆虐,氣溫驟降。項目首批並網光伏方陣所在區域被近十厘米左右的冰層覆蓋,157個發電單元的送電工作難度陡增。

  早上7點,破冰船發動機的轟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冰層太厚,必須用破冰船開道!”光伏場站生産負責人於騰雲站在船上指揮喊道,“箱變爬梯結霜濕滑,蹬梯時大家務必注意安全。。

  只見箱變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登上&&,按程序開展高低壓側絕緣測量、定值核對、設備狀態檢查等工作,檢查無誤後等待升壓站操作指令。於騰雲介紹説,集電線路首次送電前要對箱變等設備進行全面檢查,排除一切隱患風險,確保一次送電成功。

  升壓站內,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線路送電操作。當聽到對講機裏告知線路成功帶電的消息後,現場送電組立刻兵分兩路,開着船穿梭在冰面和光伏組件之間,依次對每台箱變、逆變器進行送電操作。隨着首批並網方陣中最後一台逆變器順利並網發電,晝夜兼程奮戰的付出終於有了收穫——送電任務圓滿完成!成功的喜悅點燃了在場每個人,也抵擋了初春的嚴寒與凜風。

  “85萬千瓦光伏項目是我們轉型發展的示範工程,盡快完成送電任務,讓設備儘早並網發電,是我們全力以赴的目標!”華能濱州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丁楊説。

  創新攻堅“第一跨”

  “説實話,有時候我不敢想象,去年這個時候這裡還是一片光禿禿的灘塗,現在我們竟然把它建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海洋。”作為項目負責人,華能濱州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安吉華回憶起建設歷程感慨萬千。

  相對於陸地升壓站,在鹽鹼灘塗上新建一座220kV升壓站,面臨多重特殊挑戰。

  由於項目主體在套爾河東岸,變電站在西岸,送出線路需要跨越套爾河,接入山東電網。作為山東省內輸電工程“第一跨”,送出工程的最大跨河距離有1273米。在送出工程場地被暴雨侵襲破壞之際,華能濱州公司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同施工單位並肩作戰,排水、修復道路、硬實場地……哪怕從頭到腳裹滿了泥,也沒有一個人退縮。

  為搶回時間,項目團隊動態優化調整施工方案,積極協調施工單位引進成孔更快的旋挖鑽機以及800噸的履帶吊車,全力以赴搶工期。最終,用時19天完成了128根樁基施工,29天完成了163米高的#3、#4鐵塔組立,15天完成了3290米輸電線的挂線工作,為項目如期順利並網打下堅實基礎。

  當項目面臨傳統施工工藝與新型光伏電站建設的適配難題時,基建部主任助理陳偉田結合實際,協調設計院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運用技術創新,協調施工方將升壓站二層電纜夾層優化為強耐腐蝕型鋼結構,大幅提升了現場安裝效率。

  此外,項目團隊還通過優化升壓站&&佈置方案,劃分獨立施工區域,實現了過程協同作業,進一步縮短轉序時間,原本需要3個月才能完成的粱板、模板製作及樁頭填充等工序,僅用了45天就高質量的完成。

  作為國家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國家海域立體確權政策頒佈後首個獲得用海批復的光伏項目,華能濱州新能源85萬千瓦光伏項目每年可發電12.86億千瓦時。項目還打造了“水上光伏發電+水下海産養殖”循環經濟模式,兼顧海水曬鹽與提溴等,實現海域空間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站在項目升壓站&&上極目遠眺,浮動閃耀的水面與光伏矩陣相得益彰,渤海灣的鹽鹼灘塗在這片深藍中已煥發出新的生機。(文:鄭妍鈺 李迪 張沈濤)

【糾錯】 【責任編輯:楊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