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山區醫改的“破壁”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5 11:58:25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山區醫改的“破壁”實踐

字體:

  新華社武漢4月25日電 記者手記:山區醫改的“破壁”實踐

  新華社記者李恒

  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群山之間,四溪村中心衞生室的鄉村醫生田丹鳳正通過遠程心電設備,將一位村民的心電圖實時傳至縣人民醫院。5分鐘後,縣人民醫院心電中心的診斷結果回傳:“竇性心律,無異常。”村民王大爺松了口氣:“在村裏就能讓縣裏專家看病,再不用折騰了。”

  這一幕,正是秭歸縣深化醫改、拓展三明醫改經驗的縮影。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從三峽庫區移民村的標準化衞生室,到縣域醫共體的遠程心電、影像、會診、檢驗及病理“五大中心”,一張以數字化為紐帶、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健康網,正讓山區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

  “要不是走水路,我這條命就撂在山路上了!”回憶起前年9月的驚險一幕,郭家壩鎮楚王井村譚大伯仍心有餘悸。突發心梗的他,在楚王井村中心衞生室心電圖檢查後,通過“健康直通車”微信群直連秭歸縣胸痛中心。當30公里山路因施工擁堵時,宜昌歸州海事處的快艇開闢出一條水上生命通道,從發病到手術完成僅用2小時。

  這樣的“生死時速”,得益於秭歸縣構建的“水陸空立體急救網”——縣級醫院建成胸痛、卒中中心,12個鄉鎮實現胸痛單元全覆蓋,166個村衞生室全部配齊數字化心電圖機,同步啟用直升機停機坪與長江急救綠色通道。數據顯示,2024年,全縣通過水路轉運急診患者60余例,山區急救響應時間較以往縮短70%。

  “讓群眾有‘醫’靠的關鍵,在於醫療資源的精準下沉。”秭歸縣衞生健康局局長杜承文介紹,全縣構建起“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衞生院為支撐、村衞生室全覆蓋”的三級體系,181個醫療衞生機構形成服務網絡。

  在兩河口鎮衞生院,CT室、血透中心與縣級醫院實現同質化醫療。去年5月,磨坪鄉升坪村村民老宋車禍後脾破裂,這家區域次中心的駐點專家成功實施急救手術。“以往這類手術必須轉診縣城,現在次中心能開展部分三級手術,年接診量增長32%。”該衞生院院長余潤華説。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智慧醫療正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歸州鎮中心衞生院的病理標本通過數字切片直送武漢協和醫院,患者當天可獲診斷結果;全民健康信息&&已歸集98%常住人口檔案,智能審方系統完成處方審核66.61萬張;“健康秭歸”小程序實現檢查報告手機查詢,重點人群體檢隨訪覆蓋率達100%……

  “我們建立‘紅黃綠’三色健康管理體系,已有6900名高危患者轉歸低危。”杜承文説,當地對35歲以上人群實施普遍篩查,推動健康服務從“治已病”向“防未病”轉變。

  醫療資源“沉下去”、群眾健康獲得感“提上來”,正成為推動醫改邁上新&階的關鍵一步。

  4月23日,國家衞生健康委舉辦的一場關於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新聞發布會在宜昌市舉行,國家衞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今年全國持續以地市為單位,全面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秭歸縣縣長李芹在發布會上介紹,當地將醫改作為“頭等大事”,累計投入7億多元提檔升級醫共體設施設備,解決30多項梗阻問題。“2025年衞生健康投入再增10%,重點強化基層服務能力。”

  長江奔流,青山如黛。這個曾經因屈原《橘頌》聞名的地方,如今正以“破壁”前行的醫改實踐,書寫着新時代的“民生頌”。正如杜承文所言:“山區醫改沒有標準答案,唯有以群眾健康為坐標係,才能繪就三峽庫區最美的風景。”

  當國家醫改政策與地方創新實踐相遇,即便在武陵山區的褶皺深處,也能綻放出醫改惠民的“時代之花”。從“看病難”到“家門口看病”,從“翻山越嶺”到“數據跑路”,秭歸縣的“破壁”實踐,或許正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基層樣本。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