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鄉村振興正當時——盤點2019年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氣象
2019-12-19 16:31:4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鄉村振興正當時——盤點2019年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侯雪靜、于文靜

  “生活曾經就像挑了一百斤的擔子,如今肩上輕了七八成。”這是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農民周秀鳳對人生境遇的切身感受。

  2019年,上千萬個“周秀鳳”們告別了絕對貧困。這一年,還有養豬有盼頭、農地改革有看頭、産業升級有彩頭等無數農村新事。

  回首既往,脫貧攻堅戰節節勝利成績巨大,鄉村振興戰略步步為營穩妥推進。展望未來,一曲美麗鄉村的時代之歌,正在廣闊田野間激昂響起。

  攻堅進入“讀秒”期:95%以上貧困人口年底將脫貧

  “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親人幫,日子就是這麼熬。”憶及過去,周秀鳳唏噓不已。

  父親2002年患胃癌去世,母親冠心病、高血壓纏身,女兒9歲時得了慢性骨髓炎。病魔像住在了她家。生活壓得她一度“喘不過氣”。

  周秀鳳的不幸曾經在很多貧困山區是家常便飯。自然環境惡劣、衛生條件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醫療服務短缺……常年服藥、缺乏勞動力,很多貧困地區的人的生活底色就是如此。

  貧困如同眼前的大山,世代橫亙似無法逾越。然而如今的周秀鳳,跟人打起交道神態自若、表達清晰,透著滿滿的自信——精準扶貧移走了她生活中的那座大山。

  周秀鳳一家和金寨縣中醫院副院長周穎結了扶貧的對子。“一個月到府三五次,帶著醫生帶著藥”。在她看來,周院長帶來的更是希望。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周秀鳳,在村裏的合作社打工,從此有了穩定收入。

  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每個貧困戶脫貧背後,都是一個係統工程、一場正在拼搏的硬仗。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日前透露,預計2019年我國減貧人口將超1000萬,95%以上的貧困人口可以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可以摘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目前,“三區三州”還有貧困人口172萬人,貧困發生率8.2%,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復雜,是最後的“貧困堡壘”。

  “深度貧困地區是主攻重點。”劉永富説,深度貧困地區有的“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有的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基礎薄弱,有的內生動力不足,在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方面的任務還很艱巨。

  越是到吃勁的時候,越要響鼓重錘——

  目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産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

  “除了發揮好制度優勢,更要培養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確保脫貧的可持續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説。

  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中央已確定對深度貧困地區繼續落實的這“四不摘”政策,給貧困群眾吃下了穩定脫貧的“定心丸”。

  重要農産品穩得住、夯得實經濟社會發展根基

  12月中旬,在海南省陵水縣安馬洋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家們正在水稻秧田裏選育新品種。來自山東省農科院的薛芳研究員説,他們正在選育更具營養價值的品種以及適合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食用的品種。

  “而在以前,就是一味追求産量。”她説,現在人們都吃得飽了,育種方向也隨之“升級”了。

  千家萬戶的“米袋子”,如今不僅數量上去了,品質也更好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産達13277億斤,實現“十六連豐”,刷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産紀錄。同時,優質稻谷、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産高糖甘蔗等重要農産品的比重不斷增長。

  “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糧食安全戰略的根本要義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今年各地各部門積極落實防災減災措施,戰勝了東北局地內澇,華北黃淮夏旱,長江中下遊局地夏秋連旱,超強颱風“利奇馬”等災害,成功抗擊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保持了大多數農産品的高産穩産勢頭。

  “米袋子”“菜籃子”關係人們舌尖上的幸福感。由于天氣、市場、疫病等多重因素,農産品供給“多多少少”、有豐有歉在所難免,今年這樣的情況仍在一些地方出現。蘋果、梨主産區去年春天因遭倒春寒減産較多,今年上半年帶動許多水果價格走高,而下半年卻跌破去年同期水準。

  不過,最牽動人心的是豬肉價格。受非洲豬瘟和豬周期等因素影響,今年全國生豬産能下降多,豬肉市場供給緊張,消費者普遍感到“紅燒肉吃不起了”。

  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生豬生産!一場生豬穩産保供行動正在各地展開——國家出臺17條硬措施,從加強防疫、養殖用地、金融保險、綠色通道等方面持續發力。

  政策給力、行情看好,當下生豬生産已出現回暖,11月全國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雙雙止降回升。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勳説,由于進口增加、前期壓欄大豬逐步上市等多重因素,豬肉供應將有所增加。同時,禽肉生産增加較多,牛羊肉生産形勢好,肉類供應有保障。

  “水果和豬肉價格大幅波動提醒人們,提高重要農産品産能的穩定性應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主要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説,今後穩産保供要和促進轉型升級結合起來,提升綠色、健康、有規模、有技術含量的産能。

  改革蹄疾步穩增添鄉村振興新動能

  北京市南五環外的大興區瀛海鎮,不久前有一宗集體建設用地的區級統籌地塊順利成交。一個共有産權住房小區將在此開工建設。這是北京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試點建設共有産權房的首個項目。

  大興區是全國33個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的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之一。今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土地管理法。試點經驗寫入法律,改革將在全國鋪開。

  我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則從土地開始。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據測算有4200多萬畝,是農民財産性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

  浙江省常山縣,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創新林地流轉、林間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了生産要素,盤活了農村財産權,胡柚、山茶油、猴頭菇“常山三寶”成為推動24萬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新土地管理法把農村‘三塊地’改革成功經驗全部吸收,做出多項創新性規定。”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説,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取消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限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掃除了制度性障礙。

  土地是農業之本,也是農民的命根子。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承包地改革主要是實行“三權分置”和搞好30年的延包,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宅基地改革則將按照穩慎推進原則再選擇一批縣市深化改革試點,探索落實宅基地的集體所有權,保證宅基地農戶的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既保障農民權益,又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是正在各地推進的又一項“重頭戲”。福建沙縣三分之二勞動力在外經營小吃,導致大量田地拋荒、林地失管。這個縣通過探索村集體同國有林場共用林地股權、共同經營村集體林場、共同開展資本化運作、共用林地收益的“四共一體”新模式,激活了山林資源。

  像這樣的一首首農村改革新曲正在各地譜寫——

  河南鄧州市孟樓鎮以集中流轉、集中整理、集中再流轉方式,實現了農民、村集體、農開公司、經營主體的四方共贏;

  雲南省宜良縣小哨社區把集體山林承包經營權向社會公開競標,同一片山林的承包價格從原來每年數千元提高到每年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大幅提高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

  ……

  寒冬孕育著來年的豐收。充滿希望的2020年,全面小康到來之時,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一輪浩蕩東風與山鄉巨變!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3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