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敢嘗鮮 愛學習 懂市場——“新農人”塑造農民新形象
2019-11-06 19:29:5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福州11月6日電  題:敢嘗鮮 愛學習 懂市場—“新農人”塑造農民新形象

  新華社記者林超、周勉、王建

  豐收時節,記者看到一群群“80後”“90後”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愛西裝,也愛運動潮牌;愛學新知識,也敢用新技術;會規劃懂法律,還懂市場行銷……人們對農民“種地不讀書,保守又封閉”的刻板印象,正因這群“新農人”悄然改變。

  身高1米85,結實壯碩,膚色黝黑,暴露了陳穎8年農民生涯;但一張愛笑的娃娃臉,一身運動潮牌,又體現了他“90後”的年齡。

  2011年,陳穎大學畢業返鄉,回到了老家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江田村,跟著父親陳國平種地。那一年,老陳已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水稻、馬鈴薯、蔬菜種了1000多畝。

  漸漸地,陳穎發現父親種地有點兒落伍。“原來種馬鈴薯用的是平衡肥,氮磷鉀含量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馬鈴薯愛鉀肥,否則光長葉子不長莖。”陳穎把想法告訴父親,老陳卻不屑一顧。

  陳穎理解父親的固執,但他還是堅持要了幾畝地給他“做試驗”。和父親種的馬鈴薯相比,陳穎這塊地除了用上了新化肥,其他啥都一樣。

  豐收之際,兩塊地從地面上看沒啥差別,但挖起馬鈴薯一看,一畝地差了1000多斤。陳國平笑著説:“現在服氣了,種地還是得靠科學。”

  黑龍江省北安市城郊鄉革命村,濃眉大眼的“80後”農民李富強今年36歲,卻已是種了18年地的“老把式”,但相對父輩,他又是個“新潮兒”,更加重視綠色發展理念。

  “父親那一輩,增産靠多施化肥,滅蟲靠多打藥。”李富強説。近兩年,李富強開始注重向品質、市場要效益,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化肥、農藥少了,品質提升了,賺得更多了。

  2016年,李富強學習了“蟹稻”種植方法,當年在合作社發展了2000畝。他堅信“綠色發展方向不會錯”。今年新種的1.1萬畝“蟹稻”肥少了,蟹肥了。僅廠家回收的蟹苗價格高達每公斤55元,共賺了200多萬元,他種植的水稻和一家大米加工企業簽訂了訂單,每斤稻谷2.1元,比市場價高出六七毛。

  “加工企業看重的就是我們綠色、優質,我們的每一粒大米,從種到收,都可以實現全程可追溯。”李富強説,現在種地,不僅“種得好”,還要“賣得好”,這就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做決定。

  在外打工22年後,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黃石村村民黃華明于2015年返鄉創業,成為一名近40歲“高齡”的新農人,目標是建一片高品質有機茶園。

  “當時我對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完全是一竅不通。好在及時進入了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充電’,成為茶葉行銷和旅遊專業的一名農民大學生。”

  2014年,湖南省將教育部已實施十年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升級為“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截至2018年,僅全省電大係統承辦的“農民大學”共招收學生超10萬人,覆蓋所有行政村。

  如今,黃石村原來的水毀荒地變成了聚寶盆,貧困蕭條的景象變得生機盎然,加入黃華明隊伍的鄉親也越來越多。幾次因流轉土地將他罵出門的黃奶奶,逢人就誇:“華明伢子啊,現在是我們村裏的萬人迷。大家都説他靠得住!我兒子也回來了,就在合作社做事,我不再孤零零的一個人守屋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