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請你誇誇我” “求誇”背後折射教育缺乏鼓勵
2019-03-22 07:36:52 來源: 工人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誇誇群”受到不少學生的追捧,盡管作為“速食文化”,火得快可能退熱也快。不過,這給當前盛行的挫折教育敲響了警鐘,青少年不僅需要挫折,還需要得到鼓勵和肯定——

  “請你誇誇我”,減壓還是迷失自我?

趙春青 畫

  “想考研,但沒動力了,請大家鼓勵鼓勵我”“實習犯錯誤了,被老師罵了”“明天要去面試,有點緊張怎麼辦”……近段時間以來,“誇誇群”在全國許多高校迅速走紅,所謂“誇誇群”即在微信、QQ群中,大家以誇張的形式進行互相吹捧。

  近日,記者走進重慶多所高校採訪發現,這種形式也得到了不少重慶大學生的追捧。追捧的學生認為,讚美的話是正能量能增加信心,減輕壓力;而反對的則稱,“群誇”是一場大型的“彩虹屁”,會讓人盲目自信,甚至迷失自我。作為一種“速食文化”,這樣的火熱能持續多久?年輕人“求誇”背後,有哪些隱憂值得深思?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生活有時候很苦,總得有人給點甜”

  “我想考研,但總感覺差得太遠了,沒什麼動力了”“你真厲害,現在就在為以後做打算,真有上進心”……

  這是重慶部分高校“誇誇群”裏的內容,群裏每天都有人公開“求誇”,然後其他同學就會“無條件”地誇獎、讚美一番。無論是生活中和學習上的好事、壞事,只要你在群裏求大家誇一誇,立馬就會有群友回復各類花式讚美。

  “我遊戲打得很爛,有人可以誇一誇我嗎?”日前,重慶一高校的微信群裏,幾位同學突然公開“求誇”。“知道自己打得爛説明你有自知之明,並且還堅持在打,説明你有毅力,世界就需要你這樣的絕世小可愛。”一位同學回復,隨後另一位同學緊跟著回復,“遊戲打得不好説明你在其他方面發光發熱,沒有把時間放在遊戲上面,是一個踏實肯幹的女孩子,你真棒!”……

  一連數條的誇讚讓這位“求誇”的同學瞬間明朗了起來,回復道:“謝謝大家,我覺得快樂了很多。”

  記者了解到,“誇誇群”具體的流行時間不得而知,但最初發源于高校間同學群,求誇和誇人有固定的互動句式,求誇者的句式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以求誇結尾;而誇人者則會回應誇人的語句並以“誇”字結尾。

  這類“誇誇群”一經問世,便迅速走紅,許多同學紛紛加入,求誇、誇人,或者潛水圍觀。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建起了“誇誇群”。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誇誇群”的創建者談及創建的初衷時稱,“生活有時候很苦,總得有人給點甜,並且很多學校早就建立了,並且效果不錯,我們也就效倣一下。自己和同學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會有很多人安慰,每天開開心心,我覺得很棒。”

  隨著“誇誇群”的走紅,也有人借此做起生意,電商平臺上,還專門出現了“誇誇群”服務,只要你花錢了就會把你拉進“專屬誇誇群”裏,上百個“誇手”360度無死角地誇你。

  減壓還是迷失自我

  “誇誇群”的躥紅,讓人們對它展開了熱議。支援“誇誇群”的人認為,群裏不止能減壓,還能學習社交技巧,鍛煉情商。而排斥“誇誇群”的人則表示,群裏就是花式拍馬屁,長此以往,會讓人看不清自己,在讚揚中迷失。

  “我抱著好奇的心態加入了學校的‘誇誇群’,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重慶師范大學的學生李莉告訴記者,她剛一進群,管理員就@她,誇她網名取得好,然後群裏的其他成員也接著誇頭像好看,就連説聲“你好”,也會有人誇她懂禮貌有素質。

  “一開始我認為這種群是一些很無聊的人做的一件無聊的事情,但是當我真正在群裏接受誇獎時,反到覺得能增加自信心。”李莉説,如果生活中面對了一些問題,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方式去獲得肯定或排解壓力。

  對此,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態度。西南政法大學的學生夏雨認為,“誇誇群”的負面影響還是很明顯,對于稍微成熟一點的人來説,他清楚地知道這只是一個遊戲並不真實,但對于心智還沒有很成熟的人來説,如果進入這種群,做一些違背道德原則的事情反而被誇獎,他就不會意識到這個行為其實是錯誤的,也不會改正,甚至有可能變本加厲。“其實,被誇讚的大多人都明白,大多時候 ‘誇’是言不由衷,只是在虛擬社交場所上互相吹捧,只要不過火,有一個壓力釋放的窗口,試試也無妨。”

  記者發現,對于“誇誇群”盡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但認為其有助于釋放壓力,找回自信的人佔大多數。

  也有同學告訴記者,相對于最初的新奇和驚喜,一些“誇誇群”的活躍度在幾天後就降低了,“畢竟還是一種‘速食文化’,短時間的愉悅只能帶來些許心理慰藉,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求誇”背後折射教育缺乏鼓勵

  “‘誇誇群’的産生和走紅一定程度表明,年輕人的工作和學習壓力較大,需要放松、解壓。” 西南大學傳媒學院教授、西南大學影視傳播與道德研究研所長袁智忠表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中,誇讚容易營造一個融洽的社交氛圍。同時,在過去中國人接受的大多是挫折教育,不少人有著被誇讚的需求。“誇誇群”滿足了被誇者的心理需要,而誇人者也得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才能。

  心理學專家直言,“誇誇群”之所以走紅,與我國教育缺乏鼓勵基因有關。

  採訪中,多名高校學生透露,自己從小就被父母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而“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完勝”自己,很少得到誇讚,現在自己在“誇誇群”中找到了存在感,體會到了一把被誇的樂趣。

  心理咨詢師王建一表示,人類的心理弱點就是寧聽假的誇自己的話,也不願意聽真實的批評自己的話;中國孩子太缺乏誇了,從小到大都沒有人誇,所以有個“誇誇群”以後自誇可能就成了一種娛樂的方式,同時也補償一些自己心理的缺失。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95後’‘00後’,他們之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進入校園後,遇到問題或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會産生很多負面心理。”有教育學專家指出,“誇誇群”被大多數年輕人當成了一種減壓方式,人們更應該關注到背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數據顯示,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休學、退學比例呈遞增趨勢,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也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曾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應當明確規定學生心理健康檢查常態化制度及完善現有的心理危機幹預體係。

  “誇誇群”作為網絡亞文化的一種,其熱度有可能會逐漸衰減。從事社科研究工作的陳波認為,“誇誇群”一定程度上能撫慰人心,緩解焦慮,但熱度可能並不會持續太久,“但它的出現給當前盛行的挫折教育敲響了警鐘,青少年不僅需要挫折,還需要得到鼓勵和肯定。”(李國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桃花故裏”賞桃花
“桃花故裏”賞桃花
“巴基斯坦日”閱兵彩排
“巴基斯坦日”閱兵彩排
春分賞櫻
春分賞櫻
櫻花漫山,一份14年的等待
櫻花漫山,一份14年的等待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61124266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