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滇池治理:兩種發展觀的較量
2018-07-25 10:03:31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用時四個“五年計劃”,先後投入509億元,列入全國“三河三湖”重點流域治理項目——雲南滇池“先污染、後治理”的成本是昂貴的。但這個錢該花。

  作為世界關注的高原湖泊,擁有35條河道支流的滇池流域,不僅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之一,也是雲南省的經濟重地:面積只佔全省0.78%,卻承載了佔昆明80%、雲南25%的經濟産值。

  十幾年前,記者出差昆明曾興衝衝跑去一覽“百裏滇池”之美,看到的卻是水面如綠漆粉刷,惡臭味徐徐撲鼻,傳説中的“高原明珠”呈現的竟是“死水微瀾圖”。

  7月21日,為一探滇池治理變化,記者一行泛舟湖上,試圖嗅出什麼異味,找到重度富營養的藍藻。但撲面而來的只有濕潤的風、淡綠的水、跳躍的魚兒,以及間或傳來的鳥叫。

  昆明人今天並不諱言“滇池之痛”和“發展之失”。面對記者,副市長吳濤反思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向滇池要糧”“環湖發展鄉鎮企業”,加之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快速增長,無休止的“索取”超出了滇池的承載力,直至失去水體自凈能力。到1990年前後,滇池水質降為劣Ⅴ類,成為我國污染最重的湖泊之一。

  “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可以捉蝦撈魚,80年代初洗澡痛快,90年代前後藍藻爆發。”吳濤回憶説,污染最嚴重時,扔塊石頭都不會下沉,藍藻大面積死亡時,周圍幾公里都是臭味。

  因為發展理念,也因為發展階段,還因為急功近利——20年滇池變化的背後,是一場不同“發展觀”的較量,是一場“污染與治理”的拉鋸戰。治污前十年,昆明市對大批污染大、能耗高的項目“端茶送客”,但怎奈積重難返,只是在“還舊賬”,污染的發展趨勢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個十年,滇池治污理念從“點源控制”逐漸過渡到“全流域治理”,“遏制增量”的同時“削減存量”。截污、關停、退地、撤人、清淤、疏支、引水、補償——能想到的辦法幾乎都在用。

  特別是“借水”牛欄江,每年向滇池注入約5.66億立方米“活水”,增強了自凈能力。

  500多億元投進去,滇池水質如何評價?到“十二五”末,國家有關部門的評估是:滇池總體水質“企穩向好”,20多年首次摘掉“劣”帽子。具體説,湖體水質消除了黑臭異味,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35條入湖河道水質基本消除劣Ⅴ類。2017年,滇池水質繼續保持Ⅴ類,藍藻水華發生程度向中度和輕度過渡,生物多樣性增加,瀕臨滅絕的國家珍稀鳥類彩鹮及白眉鴨又回來了。

  根據昆明市提供的材料,2018年上半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進一步上升為Ⅳ類、輕度富營養,但水質改善的穩定性還有待觀察。

  “滇池治理的代價很大,但這筆投入産出的生態賬仍然是合算的。”隨行的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督察一處處長白平表示。的確,“滇池興,則昆明興”。因為水環境改善,滇池不僅再次成為昆明居民的“休閒天堂”,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的上百個觀光度假特色項目也發展起來,加上對相關産業的帶動,未來收益將有望覆蓋滇池治污的費用。

  從“滇池之痛”到“滇池之治”,徹底警醒了昆明人。20年的滇池治理,實際上在倒逼昆明乃至雲南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據吳濤介紹,根據昆明市今年發布的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0年前將繼續投資141億元削減流域污染負荷。

  500億元投入不是終點,Ⅴ類和Ⅳ類水質也不是最終目標,滇池治理將繼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人們期待滇池可以“淘米洗菜、捉魚撈蝦”的那一天!(記者 宋振遠 向家瑩)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産下龍鳳胎
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産下龍鳳胎
成都上空出現日暈
成都上空出現日暈
西藏阿裏舉行賽馬競技大賽
西藏阿裏舉行賽馬競技大賽
杭州:免費涼茶攤 接力堅守41年
杭州:免費涼茶攤 接力堅守41年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317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