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被質疑是“毒雞湯” 名著童書《愛心樹》到底該怎麼看
2018-07-23 08:38:11 來源: 揚子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被網友質疑是“毒雞湯” 名著童書《愛心樹》到底該怎麼看

  一位網友逛書店,看到店裏強烈推薦一本著名兒童繪本《愛心樹》,講的是一個男孩愛上大樹,大樹也很愛男孩。男孩長大,需要錢就把大樹的果子拿去賣,討老婆就把樹砍了造房子……這位網友認為該書給孩子灌輸了“毒雞湯”,誤導父母的愛就該無限犧牲奉獻。圍繞該書的爭議隨即在網上掀起。

  紫牛新聞調查發現,《愛心樹》問世50多年,在國外也存在爭議,但仍在美國“最暢銷兒童讀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截至2011年全球銷量高達850萬冊。美國還有以“愛心樹”命名的樂隊,該樂隊的主唱托德·芬克向紫牛新聞介紹了他對該書的看法。

《愛心樹》和《愛心樹》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

  爭議《愛心樹》

  網友:

  這本兒童繪本是“毒雞湯”

  杭州一位網友“治愈美少女”近日到書店遛彎,看到書店在強烈推薦的兒童繪本《愛心樹》。她讀了一半覺得越來越不對,並且説“讀到結局簡直毀三觀啊!”

  “三觀”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一個人的道德判斷體係。

  “治愈美少女”説,這個兒童繪本的大致內容是小孩小時候愛上了大樹,大樹也一直很愛小男孩。

  小男孩長大了要錢就把大樹的果子拿去賣,大樹還是很愛他。

  再大一點小男孩把樹砍了去造房子討老婆,大樹還是很愛他。

  最後小男孩老了,大樹還挺起腰板來給他坐,“大樹很快樂”……

  這位網友質疑説,“不管親情還是愛情,這個繪本都是有問題的吧!這是從小給娃灌毒雞湯麼?要無謂犧牲無謂奉獻?不要跟我説爹媽就是這樣!這樣的爹媽難道不是在溺愛嗎!”

  偶發帖子成熱點,

  引不少網友共鳴

  這個帖子在杭州的一個論壇上發出來後,引起不少人的共鳴,不少媒體也進行了轉載。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治愈美少女”,她説,自己的孩子還小,暫時看不懂這類繪本,不過她在書店開始關注這類兒童讀物。看到《愛心樹》這樣的結局,感到很無語。“就算父母也不應該無私奉獻啊,父母應該也有自己的空間,保留自己的想法啊。”

  沒想到,偶然發的帖子竟然成了熱點。

  不少人質疑《愛心樹》的“三觀”。有網友表示,“同意毒雞湯,哪怕父母也不是必須對你傾盡所有的。”“是的,感覺寫的不好,應該是彼此回報,結果樹死了。”

  但也有不同意見,“有些教育是通過反面教材來説明一個道理的,主要看讀者是怎樣的心態,或者家長用怎樣的方式去解讀,給孩子傳達真理。”“這個本來就是在講父母的無私奉獻,而不是洗腦。給一些人看世界名著都會有人覺得三觀不正。”

  紫牛調查

  這個美國兒童繪本賣了850萬冊,

  在國外爭議也很多

  紫牛新聞調查發現,《愛心樹》是從美國引進的兒童讀物,原名The Giving Tree,譯成《奉獻樹》可能更為準確。該書發表于1964年,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作曲家、漫畫家謝爾·希爾弗斯坦。《愛心樹》是希爾弗斯坦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美國“最暢銷兒童讀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截至2011年全球銷量高達850萬冊。還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最近幾年,多家中國出版社將其引進並翻譯成中文出版,在京東的一家書店,這本書的評價達到2萬多條。

  由于該繪本不是常見童話的大圓滿結局,即使在國外,對于它的爭議也非常多,並且衍生出多種解釋。

  美國兒童讀物出版教母烏蘇拉·諾德斯特隆(Ursula Nordstrom)是《愛心樹》的編輯,她把這本書的熱銷歸功于美國宗教原因,因為這些人相信大樹代表著“無條件的愛”,因此大力宣傳這本書。

  另一些人相信大樹代表的是“大自然”,小男孩則是人性的縮影。這本書的意圖是教導孩子們領會環境道德,“它是一則有關人類對自然環境中的生物負有什麼責任的寓言。”

  還有人從友誼方面來解讀,一位作家相信,男孩和大樹的關係是一種友誼,《愛心樹》告訴孩子們,“當你們長大了,當你們的生活被現代世界的局限所污染,如果你們不用心維持相互的關係,友誼就會受到傷害。”

  最常見的解讀還是親子關係。美國曾經出版過一本研究《愛心樹》的論文集,有研究者認為這本書表現的親子關係是積極的,“關于奉獻和母愛,這本書是明智和真實的。”

  但也有研究者持負面看法,認為它是“‘我’這一代的幼兒園故事,是自戀症的入門讀物,是進行剝削利用的指導手冊”,大樹和男孩在結尾“都遭到毀滅”。

  “快樂”的文字和“悲傷”的插圖有反差

  還有人認為,這本書的本意或許沒有那麼復雜,只是一個諷刺性作品。或者作者希爾弗斯坦也是這樣認為。希爾弗斯坦出身貧寒,從小就缺乏安全感。他不喜歡給故事加上幸福的結局,經常模棱兩可而結束。《愛心樹》不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但卻是最暢銷的作品,這出乎他的意料。

  由于《愛心樹》引起很多爭議,不少人一再要求希爾弗斯坦為這本書辯護,他為此耗費了不少精力。“它寫的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一段關係;一個人奉獻,另一個人接受,”他經常重復這樣的評論。

  這還不是希爾弗斯坦最具有爭議性的作品。1974年,他推出一本兒童讀物《人行道的盡頭》,這是一本詩集,由于涉及很多毒品、死亡、暴力、神秘、不尊重權威、反叛父母等內容,在美國被很多圖書館列為禁書。

  希爾弗斯坦的傳記作者羅加克對《愛心樹》描繪的自我犧牲也有自己的解讀,她認為該書反映出希爾弗斯坦經歷的“垮掉的一代”的那段歲月:“他討厭民謠歌手和其他藝術家那種自我優先的態度,寫這本書很像是一個實驗。”

  《愛心樹》出版50周年的時候,旅居美國的以色列女作家露絲·馬加麗特在著名雜志《紐約客》上發表文章説,“《愛心樹》50歲了,我的記憶不僅是悲傷。”

  她説,自己偶然見到《愛心樹》50周年紀念版,還是一樣的顏色和圖畫,勾起她的童年記憶。但這種記憶不是愉快的,而是沮喪。

  重讀這本書,她發現童年的最愛已經不是記憶中的樣子。希爾弗斯坦在結尾加了個“快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實際上,插圖中垂頭坐在樹樁上的老人和“快樂”是相反的。最後一句話是“大樹很快樂”,讀者看到的卻是一位駝背的老人悲傷地望著遠方。

  對話愛心樹樂隊主唱

  “我給孩子讀這本書,會進行引導”

  美國的“愛心樹樂隊”就是得名于這個繪本。該樂隊對環境問題非常關注,主唱托德·芬克(Todd Fink)告訴紫牛新聞:“很多人覺得這本書有些壓抑,但它也是一個警醒,講述了大自然的無盡憐憫。它表現了樹木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小男孩一直漠視大樹,直到最後一無所有,而且年紀已老,無法回到過去。”

  托德·芬克認為,給孩子看《愛心樹》的時候,成人可以做一些引導。

  “我給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會進行引導。這本書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讀,但一般都涉及人際關係。經過引導,孩子能夠很容易看出來這個故事是不平衡的,書中的男孩缺乏感恩、同情和責任。我也認為這本書裏更深的含義是感恩,我們一直不停地索取,忘記了奉獻、分享和欣賞大自然的禮物。至少在美國,我們無盡地消耗資源,而且還想要更多。滿足是一種心理狀態,不依賴于物質繁榮程度。人們真正想要的是幸福。”托德説。

  一位讀者在京東留言評論《愛心樹》時説:“內容畫面看似簡潔,實則內心觸動很大,孩子之前看過也聽過這個繪本故事,每次都流淚。”托德·芬克對這個情況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孩子讀了這本書感到悲傷,那是源自于孩子內心天生的博愛和同情。在教育和道德觀的幫助下,人們能夠認識到生命的恩賜和彼此的責任。”(記者 宋世鋒)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颱風“安比”過境江蘇啟東
颱風“安比”過境江蘇啟東
大暑近 農事忙
大暑近 農事忙
地鐵空間展藝術魅力
地鐵空間展藝術魅力
布達拉宮開辟新參觀線路
布達拉宮開辟新參觀線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316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