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閆惠卓)10月27日至30日,以“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為主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國泰海通首席信息官俞楓聚焦人工智能在證券領域應用作主旨演講。俞楓&&,人工智能正引發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産力變革,助力各行各業提質增效,推動生産力整體躍升。AI已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新質生産力,且影響力和應用價值持續擴大。
談及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俞楓&&,依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大模型性能得到提升,已具備深度語義理解能力,正深刻影響各行業客戶交互模式與業務模式,成為經濟發展和企業轉型的重要競爭力。他進一步分析,人工智能發展是不斷進步摸高的過程,從早期記憶規則系統、基於統計數據的人工神經網絡強化學習,到基於深度優先的模型,“差不多每三個月就會迭代出一個能力比以前更強的新模型。”而且歷史上曾經發展的相關技術,也會成為模型升級的新基礎,比如這兩年在大模型發展中普遍重新採用的混合專家(MoE)架構、強化學習機制等。證券行業應用更多是一個工程創新的過程,所以相類似的,在大模型的應用中,比起關注單一的新模型,更應該理解、平衡歷史上每一個階段模型的適用點和成本收益,模型的能力組合可能是行業應用一種必然選擇。
在數據要素價值方面,俞楓提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背景下,數據成為新型生産要素,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形成新增生産力。數據的價值日益凸顯,已快速融入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和智慧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推動生産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方式深刻變革。”
針對證券行業AI應用,俞楓&&,隨着大模型朝着通用智能方向突破,早期智能體可化為客服銷售等助手,聚焦於提升運營與辦公效率,遠期聚生機器人能夠感知世界自主決策,成為人們的貼身助手,驅動各産業發展。
在應用策略上,俞楓提出,金融行業應採用“1+N”AI大模型應用策略。他分析,當前大模型性能突出、各有所長。通用大模型在語言理解、文本生成能力出色,但無法對行業應用場景産生深刻理解、解決具體問題,且訓練成本偏高。相比之下,垂類大模型能夠更精準地滿足特定行業的需求,實現“小而精”的突破。從平衡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金融行業應該採用“通用+垂類”融合的“1+N”應用策略,通過模型組合、有機協同來滿足各類場景應用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