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信建投證券董事長劉成出席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蘇河灣大會時以《數字引領,智創未來》為題作主旨演講。他指出,在數字驅動的時代,金融業將再次扮演“重器”角色,必將再次蝶變,回應數字時代的呼喚,在推動科技革命的深化的同時推動自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此次金融服務變革面臨的核心任務就是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數字化金融與數字化經濟的有機統一。當前,這一轉型要求集中體現為以數字技術為引領,提供更加“全、快、準、好”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質量。
劉成&&,當前,全世界新一輪科技與産業革命正在加速進行,對全社會各行各業進行深度重塑。這次科技革命的深度重塑,不是碎片化的,而是系統性的;不是僅僅輻射生産消費結果端的,而是穿透底層基座的;不是單點單線引入的,而是並聯併發地改造千行百業的;不是漸進演化的,而是在長期積累基礎上以加速度集中爆發的。可以説,未來各個企業、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從成本、效率到質量等方方面面,都取決於本輪重塑,並必將呈現出新的發展格局。
“如果我們回望過去,可以看到,一部三百年的現代經濟史,就是一部科技革命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劉成説,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改造經濟産業和社會治理形態,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實現跨越“馬爾薩斯陷阱”、邁向可持續的經濟現代化。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將其概括為“創造性破壞”,其作用範圍不僅覆蓋技術和産品領域,也延伸至組織治理、制度流程等更多領域。前不久揭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彰顯了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深刻革命性作用。
劉成指出,在科技革命、産業革命的宏偉歷程中,金融機構、金融産業相應發生了革命性重塑。從證券交易所到現代商業銀行、從保險公司到創業投資機制,都見證了科技革命、産業革命帶動金融業和金融機構調整轉型,以匹配新時代的需求。今天在數字驅動的時代,金融業將再一次扮演“重器”的角色,它必將再次蝶變,以回應數字時代的呼喚,在推動科技革命的深化的同時推動自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他看來,本輪金融服務變革面臨的核心任務就是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數字化金融與數字化經濟的有機統一。當前,這一轉型要求集中體現為以數字技術為引領,提供更加“全、快、準、好”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質量。這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方面:一方面是全力推進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是全力服務客戶的數字化轉型。在金融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當前最重要的是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從重點領域應用向全面智能化升級邁進,探索建立高質量的人機協同運營新模式,重點在數字員工、智能投研、智能風控、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場景持續優化應用,打造證券行業新的生産力。在服務客戶數字化轉型方面,即全力踐行科技金融理念,為客戶在數字時代的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全産品、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支持。
談及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路徑,劉成認為,其重點就是“數字、適應、變化”三個主題詞。數字是起點,適應是過程,變化是結果。
第一,金融機構要持續夯實“數字”這個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數字是整個“適應”和“變化”的時代前提和改造方向。對金融機構來説,一是要實現全部業務的數據化表達、有效匯總與深度融合;二是要投資數字和算力基礎設施,這兩項是基礎性工作。這項基礎性工作直接把不同的經濟主體劃分到不同的時代。做得好,才能跨進數字時代。當然,數字化的過程是持續、動態、迭代的。
近年來,中信建投證券緊跟數字化時代步伐,制定專項規劃,持續加強數據治理,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數據治理是這一切工作的起點,中信建投證券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以解決數據孤島問題。例如,將公司的經紀、投行、財富、期貨等各業務條線的客戶服務和業務數據進行整合,搭建全公司統一的、可共享的客戶數據底座。這一底座不僅實現了客戶數據的口徑統一、集中存儲、規範管理,更能生成完整的客戶全景視圖,為各條線業務協同發展建立了共同的基礎。
第二,金融機構要主動探尋“適應”這個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適應”就是改造的過程,目的是匹配數字化和AI化的要求。在內容上包括結構的變化和功能的演進,在形式上有靜態適應和動態適應。前者是被動的、隨機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後者是主動的、交互的,是用進廢退的主動行為産物。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必然主動適應。
對金融機構來説,需要對現有業務流程、組織架構、産品體系和市場需求等,進行全面梳理。逐一進行戰略分析,以明確哪些是必需進行數字化改造的,哪些是準備數字化改造的,哪些是暫時不需要改造的。這需要進行風險、成本、收益的平衡,短期、中期、長期的平衡,也是動態博弈的過程。例如,怎樣服務好高凈值客戶是金融機構面臨的共同課題。中信建投證券打造“信諦聽(Deeptiming)AI智數&&”,主要面向高凈值個人客戶提供服務。該&&是一個專注於AI+策略研發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實現投資邏輯的數字化表達,依託近20年全量歷史數據進行策略驗證,以幫助高凈值客戶提升策略研發效率。這有效地提升了其在該領域的競爭力。
第三,金融機構要積極擁抱“變化”這個數字化轉型的結果。
變化是最終改造的結果。從金融業看,也就是“適應”這個過程的終點。一句話:適者生存。這既包括結構的優化,也包括功能的完善與提升。既是金融機構組織治理的優化升級,也是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的迭代創新,從更高角度看,更是金融正外部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功效的顯著提升。
從中信建投證券的實踐來看,一些巨大的“變化”己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在獲客渠道上,不論銀行還是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線上獲客已經成為主渠道。在功能上,一些傳統業務式微,正在向新的業務領域邁進。在組織機構上,科層制的體系加快解構,橫向協作、敏捷組織加快興起。甚至每一家金融機構在發揮金融功能的同時,都在成為金融科技企業。這些,本質上都體現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雙重屬性。
“數字化時代正在來臨,人工智能正在向我們飛奔而來,這對經濟與産業的影響和衝擊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我們願與大家一道,直面行業挑戰,迎接技術變革,適應數字時代,賦能科技進步,積極求變,以變制勝。”劉成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