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記憶裏的“七十三號驛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7 10:11:4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抗美援朝記憶裏的“七十三號驛站”

字體:

  鴨綠江畔的丹東,曾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連接前線與後方的“生命通道”。在這座英雄城市的元寶區九江街,有一處特殊的“驛站”——73號院落。它不是古代傳遞軍報的官方驛館,卻承載了100多名志願軍戰士的冷暖;它沒有正式的站牌,卻因房主趙家三代人的無私付出,成為戰士們心中“比家還暖的港灣”。

  圖為“七十三號驛站”現址。受訪者供圖

  從1950年7月第一批志願軍入住,到如今成為紅色教育基地,“七十三號驛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時期軍民魚水情最鮮活的注腳,也記錄着一座城市、一個家庭跨越75載的愛國傳承。

  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紀念日前夕,記者來到丹東,見到了當年僅有10多歲的趙家後人趙玉斌,聽他講述那段溫情的故事。

  鴨綠江畔的紅色坐標

  1950年7月,安東市(今丹東)的空氣裏已瀰漫着緊張的備戰氣息。第十三兵團奉命向中朝邊境集結,數萬官兵的食宿問題亟待解決。安東市委、市政府動員機關、學校與居民為部隊提供住處,元寶區九江街73號的趙家,成了這場“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個縮影。

  趙家主人趙連有,是一位生於1902年的手藝人,靠製作籠屜和羅圈養家;妻子高守貞操持家務,性格爽朗熱忱。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間小樓、南廈、西廈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擠着趙家十來口人。

  當地方幹部上門動員時,趙連有沒猶豫:“戰士們是來保家衛國的,咱不能讓他們沒地方住!”第一批住進趙家的,是10名東北邊防軍官兵,領頭的是梁排長,還有江泉生、尚福禮等戰士。趙玉斌當時只有13歲,他回憶説:“梁排長和江泉生住樓下北屋,其他人住樓上南屋,父親把偏房收拾出來,讓祖父暫時住過去。”

  1950年10月,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由於部分戰士是運輸兵,頻繁往返國內外,趙家成了他們的“中轉站”:托帶話給家人、存放物品、代買生活用品,甚至傳遞婚喪嫁娶的消息。

  1951年夏,又一批後勤部隊住進趙家,其中有17歲的來自成都的李勳石、王學燧,30多歲的“大鬍子”陳公墨,還有吉林的常萬勝。

  這些戰士與趙家同吃同住,高守貞每天早起燒洗臉水,家裏人還幫戰士縫補衣服,趙玉斌則跟着戰士們學唱革命歌曲,“他們教我唱‘雄赳赳,氣昂昂’,説等勝利了,帶我去朝鮮看金達萊花”。

  在安東,像趙家這樣的“家庭驛站”還有很多,但趙家因高守貞的細心、趙連有的可靠,成了戰士們的“首選”,“七十三號驛站”的名號,在志願軍中口口相傳。1952年,志願軍戰士王鳳岐在信中寫道:“大娘待我如兒子,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圖為趙家保存的志願軍戰士照片。受訪者供圖

  “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一切為了前線,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安東市委的支前口號,在趙家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從1950年到1953年,趙家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支援抗美援朝中。

  趙連有是家裏的“排頭兵”。1950年11月,安東市制定《關於戰勤組織動員辦法暫行規定》,17至50歲公民需服戰勤,48歲的趙連有主動報名,編入元寶區九江街擔架隊,過江為志願軍抬傷員。

  趙玉斌回憶説:“父親常説,‘是共産黨讓咱窮人翻了身,國家被欺負了,我得站出來’。一夜,父親在鴨綠江上往返抬傷員13次,回來時肩膀磨得全是血泡。”

  趙家的子女們也“不甘落後”。1950年,趙連有21歲的兒子趙玉升加入志願軍防空部隊,並於195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2年,趙連有18歲的女兒趙雲華中學畢業後,報名參加志願軍後勤部瀋陽空軍地勤部隊,隨時準備赴朝作戰。

  趙玉升參軍前給家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説:“和平不是等來的,是用血汗換來的。”這封信後來與50余封志願軍家書一起,成了趙家的“傳家寶”。

  1950年8月27日起,美機頻繁轟炸安東,截至1951年3月,共襲擾588次,炸死炸傷許多市民。安東實施“全部、徹底、迅速”的疏散方針,趙家人有的去了瀋陽,有的去了海城。留在安東的高守貞與大嫂劉蘭英,成了驛站的“主心骨”。她們把寬敞明亮的二樓讓給戰士們住,自己擠在南廈;戰士們的衣服破了,她們連夜縫補,冬天還把戰士們的棉鞋拿去烘暖。

  1952年,美軍投下細菌彈,高守貞每天帶頭組織街坊掃院子、捕毒蟲。她還經常往返郵局,為戰士代領包裹,有時需要扛着幾十斤的東西走好幾裏路。

  最珍貴的遺産,是志願軍戰士們的家書。這些信裏有戰士們在前線的見聞、對趙家的感謝,也有對和平的期盼。高守貞把這些信與子女的家書一起,放在志願軍戰士贈送的美軍木制子彈箱裏——這是戰士們繳獲的戰利品,一直留存。

  1979年高守貞病逝前,把箱子交給趙連有;1991年趙連有離世,又傳給兒子趙玉臣,“要把這些信傳下去,別忘了戰士們”。

  圖為志願軍戰士寫給趙家書信的部分信封。受訪者供圖

  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七十三號驛站”的故事沒有落幕。幾十年來,趙家人用編印信札、尋親、捐贈文物等方式,讓這段記憶穿越時空。

  2008年,時年81歲的趙玉臣與71歲的趙玉斌,決定將50余封志願軍家書編印成《志願軍信札》。趙玉臣在編者的話中寫道:“這些信是歷史文物,能讓後人知道,抗美援朝的勝利是軍民齊心換來的。”

  趙玉斌自費2萬元印製1000冊,分送給紀念館、學校與志願軍老兵。信札中,有陳公墨寫的“在陣地執行任務,炮彈落在身邊,我想著您家的熱湯,就有了勇氣”,有李勳石鼓勵趙玉斌“要為國家學習,朝鮮兒童在山洞裏都不放棄讀書”……這些樸素的文字,成了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2010年,73歲的趙玉斌發起了一場“尋親”活動,他在《丹東日報》《遼沈晚報》發布啟事,附上22名志願軍戰士的名單——這是從家書與記憶中整理出來的名字。

  當年11月,好消息傳來:93歲的陳公墨在成都被找到。趙玉斌飛赴成都,在公園與陳公墨相擁而泣,“當年的大鬍子哥哥,頭髮全白了,他還能叫出我的小名,記得我家北屋的炕”;此後幾年,趙玉斌又在天津見到李碩石,在武漢見到常萬勝的女兒……

  2015年,趙家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將志願軍家書與美軍子彈箱、志願軍戰士的不銹鋼飯盒等物品,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捐贈儀式上,趙玉斌説:“這些東西不是我們自己的,是屬於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的。”如今,在紀念館的展區裏,這些家書被放在恒溫展櫃中,旁邊循環播放着趙玉斌講述的驛站故事,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觀眾駐足。

  2025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前夕,丹東市在“七十三號驛站”舊址建起“支前亭”,成為市民緬懷歷史、傳承精神的新地標。

  站在亭下,望著鴨綠江上的遊船,趙玉斌常想起母親高守貞的話:“人這一輩子,要記得別人的好,要記得國家的難。”

  如今,“七十三號驛站”早已不是一座院落的代名詞,它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愛國情懷的縮影,是軍民同心、共克時艱的見證,更是留給後人的精神坐標——提醒着我們,和平來之不易,英雄從未遠去。(記者 於力 丁非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