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閆惠卓)9月,我國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在信託行業堅持回歸本源、切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當下,華能貴誠信託(以下簡稱 “華能信託”)緊跟政策導向,精心打磨,向市場推出“天合綠電産業投資1號”“睿夏綠電5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該計劃以行業首單面向個人投資者的25年期主動管理型綠色股權投資信託身份,為綠色能源領域引入長期資本提供了全新範式。這一項目收購的分佈式光伏電站,規模超450兆瓦,資産覆蓋山東、河南、江蘇、湖北、廣西五個省份的1.6萬戶農戶,總投資超15億元。每年可實現36.48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還獲得中誠信綠色金融最高等級G-1認證。在深入踐行國家戰略、擺脫傳統業務依賴的同時,也彰顯了央企信託的責任與擔當。
華能信託黨委書記、董事長孫磊&&:“長期以來,華能信託始終秉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即便項目歷經波折,只要其方向契合國家戰略、能夠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我們便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持續發揮金融向善的血脈之力。”
敢為:從“真實投資”到“多維價值”踐行信託本源
據華能信託25年期綠色信託項目負責人介紹,不同於傳統信託依賴企業回購的模式,此次項目採用“真實股權投資”設計。收益完全依託光伏電站的實際現金流,從根本上擺脫了“通道化”業務依賴,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信託本源。
為確保資産質量,項目構建了“産業智能+專業中介+項目組+風控”四位一體的評估體系——引入中誠信開展綠色金融評估,項目組深入一線核查電站運營數據,風控團隊全程嵌入式參與,從資産篩選到投後管理形成閉環。
同時,借助華能新能源的遠程監控&&與AI預警技術,實時追蹤1.6萬戶電站的發電量、電費結算等數據。每月完成“發電量-電網結算單-現金流”三流合一核驗,讓每一分信託資金都對應可追溯的綠色資産。
據了解,該項目展現出“綠色+普惠+數字”的多維疊加效應。在綠色發展領域,項目每年實現36.48萬噸的碳減排量,有效助力“雙碳”目標落地。在鄉村振興層面,電站為農戶帶來年均1800元-2000元的增收,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0%。不少農戶通過專屬App實時查看收益,切實感受到綠色産業帶來的實惠。在數字化管理層面,AI技術可自動識別逆變器故障、光伏板遮擋等問題並觸發預警。結合華能集團1000萬千瓦的戶用新能源裝機數據庫進行橫向對比,精準定位運營優化空間,讓分散的小微電站實現“集約化”管理。
可為:從“被動防禦”到“主動管控”構建特色體系
25年期的超長期限,對項目風險管控提出了極高要求。一直以來,華能信託始終高度重視項目的風險控制。孫磊指出,風險防控不是“事後補救”,而是“平行作業、嵌入式管理”,讓風控團隊和業務團隊同步扎根一線,一起摸清情況、識別風險,才能讓決策更精準。
在此次實踐中,華能信託憑藉華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厚底蘊,精心構建了“事前篩選-事中管控-事後緩釋”的全流程風險控制體系,為項目的平穩運行鋪就了堅實的“安全墊”。
該項目負責人&&,在事前資産篩選環節,團隊充分借力集團1.12億千瓦新能源裝機量的運營經驗。優先選擇2024年“531政策”前的存量光伏電站——這類項目享受穩定補貼,電價波動影響小,收益確定性更強。同時,聚焦江浙滬周邊及沿海用電大省,確保電站長期收益穩定。
事中管控階段,項目創新引入“資金+資産”雙監管模式:華夏銀行作為綠色金融的踐行者,承擔信託計劃代銷行、託管行和監管行角色,對信託資金進行全程監管。
這些電站由天合富家提供運維服務,運用其領先的數智化&&和服務商網絡提供智能化動態監控和實時運維服務響應。同時由華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雲&&實時採集每座電站的發電數據,華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雲&&實時採集每座電站的發電數據,與天合富家提供的運營數據交叉驗證,一旦出現發電量異常,系統會自動推送預警信息,項目組可在24小時內協調運維方整改。每月末,團隊還會對資金流水、電費結算單與發電數據進行“三流比對”,確保資産收益真實可追溯。
為應對長期運營風險,項目在事後緩釋層面做足了準備:1.6萬戶電站分散在五省份,單一區域天氣、政策變化對整體資産包的影響被大幅稀釋。預留部分款項作為質保金,以及時應對運營風險。每年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出具專項報告,並向投資者開放管理系統端口,實現“風險共控、收益共享”。
善為:從“資源競爭”到“能力比拼”鑄就轉型答卷
華能信託此次25年期綠色信託項目的落地,並非偶然,而是其多年來堅持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
在孫磊看來,轉型期的信託行業,靠“資源”變現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拼的是“能力”——專業能力、産業認知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這些才是立足的根本。
“信託業的轉型,源於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背景。”華能信託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芳指出,信託業務的根本在於滿足委託人的需求。信託公司應堅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資産管理業務本質,確保投資者享有收益並承擔相應風險。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其角色是收取管理費,而非充當信用中介,獲取信用利差或承擔剛性兌付責任。
據介紹,2018年,華能信託就開始將資源向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産業金融傾斜。而在“十四五”期間,其綠色信託累計規模超950億元,服務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産業賽道內的40余家民營企業。逐步實現從“拼資源”到“拼能力”的轉變。
在産業認知能力建設上,該公司組建十余名理工科背景的産業博士團隊,圍繞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十大賽道繪製産業地圖,深入産業鏈上下游挖掘投資機會。此次光伏項目從2017年就開始跟蹤,團隊見證了企業從技術研發、電站建設到並網發電的全流程。對産業周期、政策趨勢的精準把握,成為項目敢於設計25年期的核心底氣。
在産融協同層面,華能信託25年期綠色信託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充分發揮了集團優勢。華能新能源提供技術支持,將項目數據接入集團智慧運維&&;長城證券等集團內機構協助搭建退出渠道,未來可通過公募REITs、資産證券化等方式實現資金良性循環。這種“金融+産業”的協同模式,不僅降低了項目運營成本,更讓信託資金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為綠色産業發展注入長期動能。
“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是信託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劉芳&&,在國家整體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整個信託行業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堅定信心,按照信託本源三要素維度,堅定地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展望未來,華能信託將持續以現有長期限信託項目為基礎。一方面深化重點領域投研能力,探索多場景下的信託産品創新,豐富業務服務維度。另一方面,將25年期項目驗證成熟的風控經驗,複製應用到養老金融、家庭信託服務,切實傳遞民生關懷。
從25年期綠色信託的“敢為”,到全流程風控體系的“可為”,華能信託的實踐為信託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既要堅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也要扛起“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戰略”的使命,既要靠專業能力抵禦市場風險,也要靠長期主義創造社會價值。在“雙碳”目標與金融轉型的大背景下,2025年是華能信託的重要節點,更是其以專業鑄信任、以責任護未來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