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閆惠卓)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六周年。六年來,科創板始終堅守“硬科技”定位,深化發行、上市、交易等各項制度機制創新,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壯大,在推動科技、資本和産業高水平循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培育“硬科技”企業集群
7月18日,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宇樹科技啟動A股IPO輔導。據業內人士透露,科創板大概率成為宇樹科技上市首選。
六年來,在科創板的支持下,一批“硬科技”企業脫穎而出。截至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89家,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這些企業廣泛分佈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超八成。
數據顯示,科創板上市公司中,379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5家成為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上交所數據顯示,2024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總額超1680億元,研發強度中位數達12.6%,遠高於其他板塊,其中107家公司連續3年研發強度超20%。
申萬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彭文玉&&,科創板在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深化制度型開放等方面持續發力,並為全市場的深化改革樹立了標杆、積累了經驗。其“試驗田”到“示範田”的轉變,是我國資本市場邁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持續推進制度創新
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在上市制度、交易機制、再融資和並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
在上市制度方面,科創板構建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架構企業、紅籌企業上市。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其中22家未盈利企業上市後實現盈利並“摘U”,為不同發展階段和股權結構的科技企業提供了資本市場支持。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湯哲輝指出,科創板將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系列的創新制度在此落地生根,使得“硬科技”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的上市更加容易、上市更可預期、發行定價更加自主。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多元化的上市條件,彰顯科創板審核的包容性,科創板對於“硬科技” 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和集聚效應,打造出新質生産力主陣地。
今年適逢科創板開市六周年,中國證監會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1”是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6”是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包括對於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
“1+6”政策的推出,進一步提升了科創板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其中,“科創成長層”專門服務技術突破顯著的未盈利企業,將第五套標準擴展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並試點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和IPO預先審閱機制,為早期科技企業融資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促進産融生態融合發展
科創板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産業和資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産融生態。在資本支持方面,科創板吸引了大量長期資金參與。約九成企業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平均每家獲投9.3億元,為企業早期發展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二級市場上,科創板已形成了由寬基、主題、策略等指數構成的指數體系,其中科創50指數跟蹤産品規模超1800億元。
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面,超六成科創板公司推出2024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總額388億元,超29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2024年以來,科創板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購、增持方案,合計金額上限近380億元;91家次公司利用專項貸款實施回購、增持,合計金額上限近120億元。
“開市6年,科創板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科創板通過設立多元化的上市標準等,為不同成長階段的科創企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和資源配置,吸引了大量優質企業上市,提升了資本市場活力。同時,通過實施差異化監管,優化交易機制,豐富産品工具,吸引更多長期資金進入市場,改善了資本市場生態,形成了科技與資本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