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瀟帥繪
對於戰機來説,功用不同其結構也會有所不同。在某類戰機上出現的組件,在另一類戰機上不一定會出現,尾橇就是如此。
一般來説,尾橇這個安裝在飛機尾部、平時不為人所知的小部件,更多地出現在一些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上,而殲擊機基本上已丟掉這個“尾巴”。
尾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飛機在起降時“擦尾”。一般來説,運輸機和轟炸機的機身較長,如圖-16、B-29轟炸機,它們在起飛抬頭或降落接地時,通常需要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態。尤其是降落時採用這個姿態,可以確保主起落架先觸地,從而避免相對脆弱的前起落架和機頭率先受到衝擊。但是,採用這個姿態也存在風險——如果機身軸線與地面夾角過大,飛機尾部就可能在無意之中與跑道發生“摩擦”,這種現象就叫“擦尾”。一旦發生“擦尾”,輕則刮傷機尾下部的蒙皮,重則損壞內部結構、設備和管路,甚至可能引發嚴重事故。
為防止飛機“擦尾”,研發人員有針對性地在飛機尾部設計了尾橇。有的尾橇類似在機尾下部安裝了一個突出金屬塊,該金屬塊能在機尾快要觸地時先一步接地,承受衝擊和磨損。有的尾橇結構則複雜一些,能在着陸指令下達後,根據飛行員的操作或設定的自動程序放下,時刻準備代替機尾“受過”。
具體來説,尾橇會先於機尾接觸跑道,通過摩擦和自身的壓縮變形,持續吸收衝擊能量。在此過程中,飛行員會明顯感到這種摩擦,迅速對飛行姿態進行調整,確保實現安全起降。即使“擦尾”動作輕微,飛機很快恢復正常狀態,飛行員及維修人員也可在飛機落地後,通過查看尾橇擦痕或有關指示儀器來判斷當時情況。
一些大型直升機如米-26、CH-54等也設計有尾橇,不過直升機的尾橇除了防止“擦尾”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側置型尾槳,避免尾槳在直升機大迎角降落時觸地。
尾橇看上去不怎麼起眼,設計和製造要求卻不低。
首先是對材料的要求高。因為要在瞬間承受巨大衝擊力,所用材料必須具備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抗疲勞等性能。科研人員通常會選用特種鈦合金、高強度鋼以及先進複合材料等製造尾橇。
其次是有的尾橇會採用較複雜的設計。它不再是一塊突出的金屬塊,而是一套能“以柔克剛”的液壓系統。當撞擊發生時,該液壓緩衝裝置能將所受衝擊變得柔和、可控。
除了當前常見的滑橇式尾橇,航空史上還出現過別的解決方案。比如,圖-95轟炸機採用了可收放的尾輪來發揮尾橇的作用。
與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相比,採用尾橇設計的殲擊機很少,這是因為殲擊機在設計時已考慮到大迎角起降的場景,從起落架構型、機尾設計到氣動飛控再到操作規範都進行了改進,以避免出現“擦尾”現象。
隨着科技進步,當前一些飛機的尾橇已從“被動防護型”升級為“主動預警型”。先進戰機的防“擦尾”系統能實時監測機尾與跑道的距離,結合重心、載荷等數據,一旦預判存在風險便會自動調整飛機仰角,從而避免發生事故。這樣的設計,讓飛機能夠在無需實體尾橇的情況下達到防“擦尾”目的。(蓋瀟帥 郭 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