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巡線兵:守護長劍“電力動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13:08:49
來源:解放軍報

深山巡線兵:守護長劍“電力動脈”

字體:

  層巒疊嶂,雲霧繚繞。一隊身着作訓服、肩挎工具包的身影,沿着陡峭的山脊線緩慢移動,像一座座移動的鐵塔,沉穩地楔入高聳的山體。

  這是火箭軍某部電力巡線分隊的一個普通工作場景。幾十年來,他們駐守大山深處,擔負着上百公里電力線路的維護和搶通任務。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代巡線兵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裏穿行,守護着這條蜿蜒於雲端的“電力動脈”。

  平凡鑄就不凡,價值在於堅守。攀懸崖、穿密林,巡線兵用腳步丈量大山裏的電力通道,當他們骨子裏融入守護祖國安全的使命,行走在這條巡線路時,便有了如鐵塔般堅韌的力量。

  仲秋,迎着朝霞,巡線兵又一次踏上巡線路。這條路,承載着他們的堅守,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這是一條責任之路、艱辛之路,也是他們的青春之路、成長之路。

火箭軍某部電力巡線分隊官兵穿越深山密林檢修線路。吳佳穎攝

  走進這座大山,仿佛進入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這裡沒有手機信號,耳邊只有風聲、鳥鳴和自己的心跳聲。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雷心提到嗓子眼,過河胳膊腿直打顫。”一級軍士長安軍偉總結的這句話,道盡了巡線兵的工作日常。他們負責的線路,多鋪設在險峰、絕壁、幽谷。

  “我們的使命就在腳下。”每月至少一次的全線巡檢,意味着要翻越數十座山頭,涉過湍急溪流,穿越原始密林。從最初的純靠雙腿,到如今的無人機協同,巡線裝備不斷升級。然而,一雙作戰靴、一副好身板,始終是他們最可靠的“通行證”。

  “都説風景如畫,只有我們知道畫中的路有多難走”

  “這裡每一幀景色畫面都能當壁紙了!”仲秋,列兵郭志國第一次參加巡線任務,大山的秀麗風景讓他讚嘆不已。

  “都説風景如畫,只有我們知道畫中的路有多難走。”説起巡線工作,有着4年電力巡線經驗的中士趙中胤打開了話匣子——

  那年,還是新兵的趙中胤第一次參加電力巡線任務。

  出發前,他的心情格外愉悅:“電力巡線是個‘好差事’,每個月能爬山鍛煉身體,相比那些每天都在固定點位值班的戰友,簡直太幸福了。”

  然而,當巡線車顛簸抵達山腳,真正走進巡線區域時,他才被大山的險峻震撼:“我爬過不少山,但像這樣幾乎與世隔絕、需要手腳並用才能前進的原始山路,還是頭一回見。”

  “注意左側有暗坑”“腳下濕滑,上坡慢一點,抓緊藤蔓”……一路上,班長的提醒不時響起。

  荊棘劃破皮膚,沉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沒走多遠,趙中胤就累得氣喘吁吁,落在了隊伍後面。他抬頭望去,只見班長在刺眼的陽光下揮動砍刀,劈開擋路的樹枝,那身作訓服已被汗水洇濕又被烈日烘乾,結出一朵朵白色的“鹽花”。趙中胤咽了咽幹澀的喉嚨,忍不住問:“這才是巡線的開始啊?”

  那天,趙中胤走了幾十公里的山路,身上被蚊蟲叮咬,奇癢難忍;腳上還起了數個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針尖上……一天下來他累得四肢癱軟,起初那股興奮勁頭逐漸消退。

  “我剛開始巡線時,班長總説馬上就到了,但我覺得山路特別長,怎麼也走不到頭。到後來,我成為老兵漸漸習慣了,這條線路一走就是13年。”察覺出趙中胤的異樣,班長何小東向他談起自己的過往經歷。

  “第一次巡線能堅持走完已經很不錯了!”何小東的話語像春風一樣撫慰着趙中胤的內心。

  在何小東和戰友的幫帶下,趙中胤逐漸適應電力巡線任務,也在這條線路上快速成長。每次巡線,他格外用心,用腳步把線路丈量一遍,用眼睛把線路觀察一遍,在大腦裏將線路過一遍。不到2年時間,趙中胤成為連隊獨當一面的巡線骨幹。

  “你看那山路、那河道,都是一茬茬巡線官兵披荊斬棘,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如今的趙中胤,言語中充滿自信和自豪。他挽起褲腿,小腿上一道道傷疤,無聲地訴説着每次巡線路途的艱辛與凶險。

  “吃苦不言苦,樂在巡線路。”巡線兵用腳步丈量山高、測量水深,只要有電桿、鐵塔屹立,有線路經過的地方,必定會留下他們的足跡。

  營區裏有一塊名為“扎根大山”的石刻。石刻作者是原電力巡線分隊班長王金爐,他在這座大山裏待了14年。

  那年,一次渡河檢修任務,連日大雨導致河流水位大幅上漲。見此情況,王金爐主動請纓,一個人帶着繩索和檢修器材率先渡河,快到河中央時,竹筏突然左右晃了一下,王金爐沒穩住連人帶器材一起翻到河裏沒了蹤影,岸上隊友心情焦急地大聲呼喊。就在大家近乎絕望時,對岸忽然傳來一聲“我在這呢”,只見王金爐手裏拎着器材出現在河對面。

  返回途中,王金爐特意在河邊挑了一塊光滑平整的石頭,用河水沖刷乾淨,運回營區,斟酌再三,刻下“扎根大山”4個字。

  像這樣的故事,對於巡線兵來説並不鮮見。回望一個個深夜,巡線30年的老兵安軍偉反復問自己:是什麼勇氣讓自己堅守大山?是什麼動力讓自己一直走在巡線路上?

  其實,答案就在他的心中:不是大山離不開自己,而是自己離不開大山。多年的巡線經歷,早已將他與這裡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座鐵塔、每一條線路緊密連在一起。

  “走得越深越遠,對這片山林越熟悉,産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那年,分隊移防到大山,營區裏一無所有。為了在深山裏扎根,一茬茬官兵沉下心,把這裡當家來建設。

  “背磚又背瓦,建設我的家,大山是我家,守護靠大家……”這是建設營區時,官兵自己編寫的創業口號。為了建設新家園,官兵將磚、瓦、水泥一趟趟從山下背到山上。

  他們起早貪黑地幹、頭頂烈日地幹,就這樣築起了自己的營區。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官兵建設營區、扎根大山的見證。

  山裏潮濕多雨,營房宿舍墻面時不時會脫皮、掉漆。針對這種情況,官兵每週會對營區進行維護,及時粉刷墻面。

  剛進山的一些新戰士不理解,便問班長佔雄輝:“山裏這麼潮濕,墻粉刷沒多久又要脫皮,何必做這樣重復的工作呢?”佔雄輝語重心長地説:“重復同樣的事確實很煩,但這裡是我們的家,需要我們共同維護。”

  在這遠離塵囂、沒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官兵每天面對的是沉默的山巒、幽靜的森林。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對抗寂寞的辦法。二級上士儲旭喜歡聽林間的鳥鳴,聽山谷裏的迴響,聽風吹過電線的聲音,在他看來,那是最動人的樂曲;中士陳熹習慣了觀察線路通道變化,記錄不同季節樹木生長,思考着樹枝何時能長到線路旁,影響供電安全……

  長年的風吹日曬,給這群官兵的臉上和手上雕刻出一道道滄桑的痕跡。他們説:“這是大山的印記,也是我們巡線兵的徽章。”

  地圖上的線路,在巡線兵的腳下變成翻不完的山頭、鑽不完的林子。中士任立新曾計算過,入伍3年來,巡線走過的總里程,足以在他的家鄉繞城高速上跑好幾圈。

  每名官兵的巡線經歷中都有難忘的往事。班長李建虎清楚記得,一次巡線時突遇風雪,山路被積雪覆蓋。不一會兒,又起了霧,能見度驟降,前進的每一步都走在危險邊緣。

  “怎麼辦,還能完成任務嗎?”大家內心犯起嘀咕。

  “綁緊安全繩,跟我走。”李建虎的話,讓大家的心踏實下來,戰友們互相攙扶,用探路杖艱難前行。走了大半天,只為確認一處易覆冰區段線路的安全。

  趕上電力線路巡修任務,他們需要在既定時間內完成幾十座線路設施的器具更換。

  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官兵天一亮就上山,一幹就是一整天。有一段線路被稱為“絕望線”,他們需要扛着幾十斤重的器具,翻越近70度坡度的大山。

  常年翻山越嶺,賦予了這群年輕巡線兵一種特有的沉穩:“走得越深越遠,對這片山林越熟悉,産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為了營造“家”的氛圍,每次巡線歸來,官兵將巡線途中遇見的好看的山石、樹根,製成精美的石刻和根雕,它們被標記上日期,整齊放置在營房的一角,漸漸壘成一面“巡線紀念墻”。每件作品,都凝結着一次巡線的經歷、一段與大山相伴的時光。

  今年,幾位即將退伍的戰士,特意在最後一次巡線時,從山頂帶回一塊石頭,鄭重刻下“線路安全 重於泰山”8個字,留給了分隊。

  “山路崎嶇,我們步伐堅定;河流奔涌,我們青春如火”

  晨曦微露,器材室裏,中士王志遠正仔細檢查當天的巡線裝具:無人機、望遠鏡、砍刀、急救包、乾糧……

  “巡線兵的日常工作很單調,常年與鐵塔、導線、絕緣子打交道,用一串串足跡將編號不同的鐵塔連接起來。”王志遠告訴筆者,每座塔桿的位置、編號、特徵,都深深刻在巡線兵的腦海裏,即使遇到濃霧瀰漫的天氣,他們也能憑藉經驗準確找到塔桿位置。

  無論天氣如何,對裝備進行雙人交叉檢查,是執行巡線任務前的鐵規。關鍵時刻,因設備缺電或者工具不全而影響任務,那是工作失職。對電力巡線分隊的每名官兵來説,巡線就是天職,隱患就是敵情。

  那年除夕,變電站突然收到某線路短路的告警。指揮員段淇倡急忙召集大家,攜帶搶修設備緊急出動。

  山路泥濘不堪,車輛無法深入。官兵只能棄車徒步,在濕滑陡峭、佈滿冰碴的山路上艱難行走,凍斷的樹枝倒在狹窄的山路上,每前進一步都耗費不少時間,汗水混着雪水,將厚厚的軍大衣浸濕,寒風一吹,讓人不禁直打哆嗦。

  到達觀測點附近,濃霧瀰漫,能見度很低,中士王博主動請纓:“讓我上去看看!”他係好安全繩,熟練地爬上附近一棵高大的喬木,在樹冠層尋找觀測角度。

  王博小心翼翼地調整着觀測位置,最終在望遠鏡的輔助下,他們成功定位了一處因樹木冰凍倒塌引起的線路中斷,並迅速上報處理。

  到達斷點位置,天色漸漸暗淡,段淇倡組織大家有序開展作業,打開應急燈照明,砍伐移開傾斜的樹木,準備腳扣和防滑墊……在戰友們齊心協力下,順利完成線路搶修任務。

  此刻,山的那一邊,爆竹聲聲,煙花燦爛。隨着新年鐘聲敲響,營區恢復供電,連續奮戰數個小時的戰友們臉上露出笑容。

  悠揚的歌聲在大山裏飄蕩:“繁華都市你不會見到我,我早已在大山深處巡邏。月下花前你不會見到我,我早已在林間河畔放歌。山路崎嶇,我們步伐堅定;河流奔涌,我們青春如火……”

  夜幕之下,官兵頭燈發出的微弱光束,沿着銀線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山的那一邊,是溫馨祥和的萬家燈火、萬家團圓。

  

  戰位觀

  以我無名,鑄軍威名

  ■一級軍士長 安軍偉

  18歲,我參軍來到原第二炮兵某部,內心激動萬分,夢想有一天能親手送導彈騰飛。誰知,下連後,我被分配到大山裏,心裏感到落差,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是班長,一次次叩開我的心扉。他告訴我,導彈騰飛的背後,是無數的平凡堅守:有埋首圖紙、以技術開路的先驅;也有告別繁華、扎根深山的工程師;還有嚴慎細實為導彈“把脈問診”的無名英雄……每一次任務、每一段故事,都像一束光,穿透我內心的迷霧。

  “我無名,國有名;以無名,鑄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處,我好像看到長劍直刺蒼穹的畫面,心裏的目標也漸漸清晰——導彈騰飛的背後,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平凡堅守。

  心結打開了,鬥志回來了。我重拾參軍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久後,我接到分流至某新組建單位的通知。臨行前,班長問我:“那裏的工作可比這裡辛苦,你準備好了嗎?”我信心滿滿地回答:“班長,我也要像故事裏的人那樣,‘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彼時新單位還處於建設階段,我看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官兵結束施工從工地向營區返回。雖然大家個個滿臉塵土、泥漿滿身,但眼神明亮,看不出絲毫疲憊。

  當時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將沉重的沙石背上山頂。老兵率先背起滿載石頭的背簍向山巔攀登,我咬牙跟上,肩頭猛地一沉,才真切感受到石頭的重量。陡峭的山路像一道天梯,老兵的背影在視野裏越來越小,汗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來回兩趟下來,雙腿灌鉛般沉重。

  在這裡,我覺得有股力量在推着自己走。一開始來回兩趟就要休息的我,後來一幹就是一上午。物資搬運、爬桿架線,我總是衝在隊伍前面。任務竣工那一天,我愈發感到我離不開這裡。

  那年駐地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山洪爆發,營區通信、電力全部中斷。我冒着山體隨時可能發生滑坡的風險,上山尋找線路斷點。在我的帶領下,班組成功搶修多處線路故障,及時恢復電力和通信。雖然兩天兩夜沒合眼,但看著一切恢復正常的營區,我感到一身輕鬆。

  那年,上級領導考慮到我的家庭有現實困難,想將我調離大山。思慮再三,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大山情結”,讓我最終選擇留下。這一留,便是30年。

  如今,退休的日子臨近。閒暇時,我習慣繞着營區走走。看著整齊的營房、高聳的鐵塔、蜿蜒的電纜……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透着我和戰友們的汗水,訴説着這些年的奮鬥故事。

  堅守深山,是無上榮光。這榮光,早已融入血脈,成為我生命的底色。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