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裝備採購傾向“歐洲製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3 14:20:27
來源:中國國防報

歐洲裝備採購傾向“歐洲製造”

字體:

  據外媒報道,德國政府計劃在未來一年多劃撥近830億歐元(約合971億美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武器裝備採購。其中,擬用於採購美制武器的金額約為68億歐元,僅佔總金額的約8%,其餘資金將主要投向歐洲本土軍工企業。有分析認為,這反映出歐洲國家在裝備採購上日益傾向於“歐洲製造”,歐洲軍工正借此掀起新一輪自主浪潮。

  美制武器遇冷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北約歐洲成員國約64%的武器進口自美國,比2015年至2019年的52%顯著上升。這一變化主要受美國拜登政府“拱火”俄烏衝突的影響。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持續施壓歐洲國家增加軍費並擴大對美制武器的採購。今年7月,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達成貿易協議後,特朗普曾宣稱,歐盟將採購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制武器。

  然而,在調停俄烏衝突未見成效的同時,特朗普政府對歐軍售也遭遇挫折。據報道,曾是美制武器重要買家的德國,正在調整武器採購方向。根據德國議會預算委員會列出的詳細清單,2025年9月至2026年12月,德國擬推進154項重大軍購項目,總額近830億歐元。該計劃明顯向歐洲本土軍工企業傾斜,美國軍工企業僅獲得約8%的採購份額。目前,美國軍火商有望中標的,僅有P-8A反潛巡邏機搭載的魚雷和“愛國者”防空導彈及配套發射裝置兩項。

  歐洲國家正表現出對美制武器的排斥傾向,且這一傾向早有跡象。今年3月,歐盟啟動“重新武裝歐洲”進程,推動成員國在國防領域聯合投資、採購並提升産能。隨後多國紛紛響應,接連放棄採購美制F-35戰鬥機。葡萄牙率先宣布放棄選擇F-35作為其下一代戰鬥機,轉而考慮瑞典的“鷹獅”或法國的“陣風”戰鬥機。西班牙決定增購歐洲“颱風”戰鬥機,並加快與法國、德國聯合研製第六代戰鬥機。波蘭雖已接收首批2架F-35戰鬥機,但後續32架採購計劃已被擱置,轉而優先升級現役F-16戰鬥機。

  紮緊對美藩籬

  美國媒體指出,儘管北約歐洲成員國已按特朗普要求同意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但其中大部分裝備採購資金將流向歐洲本土軍工企業,而非美國軍火商。美國軍火商所期望的“歐洲訂單潮”並未出現。美國帕蘭提爾公司今年5月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歐洲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5%,該業務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也由16%降至10%。

  有分析認為,這一局面主要源於歐洲各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加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推銷美制武器時曾宣稱,美國是唯一有能力充分滿足歐洲防務需求的國家。然而,在歐洲看來,採購美制武器不僅意味着將升級、維護和運營的自主權交給美國,還需承擔可靠性風險(如美國可遠程“一鍵關機”F-35戰鬥機)和過高的採購價格。隨着特朗普政府對北約態度反復不定,以及美歐貿易摩擦持續升級,歐洲國家正重新審視在防務上過度依賴美國所要承受的代價。

  在歐盟相關制度與政策框架下,歐洲各國正將裝備採購資金更多向本土軍工企業傾斜。多國通過持有“黃金股份”、保留戰略決策否決權等方式,在裝備採購、出口管制等方面對本國軍工企業施加影響。可以預見,歐洲各國將繼續強化對關鍵防務資産的自主掌控,軍工産業針對美國的藩籬將扎得愈加密實。

  難以徹底“脫美”

  歐洲各國近期在採購武器時選擇“歐洲製造”,已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受多種因素制約,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武器裝備體系建設難以徹底擺脫對美依賴。

  歐洲長期以來對美制武器的依賴,導致其在諸多重要乃至關鍵軍工領域存在“自主空白”。儘管歐洲軍工企業已啟動多項補救措施,但未來發展依然充滿挑戰。在遠程反導系統、打擊&&、隱形戰鬥機及大型無人機等高技術裝備領域,歐洲本土軍工企業短期內難以提供成熟可用的替代方案,不易突破美國軍工巨頭對相關供應鏈的把控和滲透。

  高端武器裝備産能有限,是歐洲軍工長期存在的問題。以作為“歐洲天空之盾”倡議關鍵組成部分的IRIS-T防空系統為例,目前年産量僅為4套,即便未來有望提高至10套,仍無法滿足歐洲多國需求。據估計,僅為德國大城市提供保護就需要數十套該系統。此外,歐洲“颱風”戰鬥機的年産量即便從目前的12至14架提升至2028年的30架,仍與美制F-35戰鬥機超過百架的年産量存在較大差距。

  為解決裝備交付緩慢問題,不少歐洲國家轉向能夠快速交付産品的國家。例如,波蘭大量採購韓國K2“黑豹”主戰坦克、多管火箭炮和FA-50輕型戰鬥機等,挪威則選擇韓國K9自行榴彈炮,土耳其無人機也在歐洲市場獲得多國訂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量大管夠”的武器系統部分採用美國技術或美制關鍵部件,未來歐洲軍火市場或將呈現“美國直接主導減弱、多元合作競爭並存”的複雜格局。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