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硝煙蔽日,山河染血;八十年後,豐碑矗立,薪火長明。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冀南平原上的前表山村,以其浸透血淚的往事,向世人昭示着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與永恒的信念。在這片僅三百餘人的土地上,鄉親們以血肉為盾,以信念為刃,在抗日烽火中共同鑄就了一座氣壯山河、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
1943年寒冬,朔風如刀,割裂着冀南平原的黎明。破曉時分,日本憲兵隊的皮靴聲踏碎了前表山村的寧靜。黑洞洞的槍口抵開房門,明晃晃的刺刀將男女老少驅趕至村中心的空地上,篝火映紅天際,老虎凳與皮鞭在寒光中構築起森然的刑場。
“誰是八路軍?糧食藏在哪?”日軍頭目生硬的咆哮裹挾着暴戾,回應他的,只有北風的呼嘯和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老人緊摟孫兒,漢子怒目攥拳。獸性大發的日軍剝去青壯年上衣。皮鞭如毒蛇噬咬,火紅的烙鐵灼燒皮肉,焦糊與血腥瀰漫,慘叫聲撕裂長空。親歷者秦書海老人憶起:“那氣味,鑽心!可沒一人求饒,更沒一人張嘴!”村民寧考成、秦小臟、秦計&,以及一位西龐村青年,四人被推向熊熊火堆。火舌舔舐,皮開肉綻,鑽心劇痛如潮湧來。他們緊咬雙唇,至死未發一言。圍觀的村民淚如泉涌,悲憤填膺,卻同樣緊守着沉默。四條生命在烈焰中化作青煙,侵略者得到的,只有一片浸透血淚的、震耳欲聾的寂靜。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何謂“血肉長城”,何謂“無言忠誠”。
1944年一個初春的黎明,噩夢重臨。日偽軍捲土重來,目標直指村民為八路軍秘密籌集的五百斤“救命糧”。敵人將村民驅至村東一片空地上,對重點對象施以更殘酷的刑罰。
秦小六,人高馬大的他被卸下石碾桿毒打,渾身多處骨折,昏死數次,硬是未吐露半字,落下終身殘疾,腰背再難挺直,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秦老智,面對鬼子迎面捅向口腔的刺刀,他臨危不懼,緊咬牙關。刺刀劃破臉頰,血肉模糊,他始終沉默,用血肉模糊的臉龐展現了“中國農民的錚錚鐵骨”。
秦大秋,皮鞭抽向舊傷,火苗竄上褲腳。他死死咬唇,直至昏厥。被救後臥床半年,亦成終身殘疾,身體雖殘,精神不屈。
村中健在的九句老人提起這段往事,無不心情沉重,憤恨難平,哽咽難言。親歷者秦老爺爺眼中噙滿痛苦,卻字字千鈞:“俺們前表山人,骨頭比太行山的石頭還硬!”藏在秦二秋家地窖裏的五百斤小米,在村民守護下,安然無恙。他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推的生命屏障”。
前表山的熾熱土地,是精神永不熄滅的熔爐。自1938年四位老革命投身革命洪流起,這座“堡壘村”的報國火種便代代相傳,八十余載光陰。
抗戰烽煙中,寧殿魁、秦福、秦榮嘉、秦棟四位青年,懷揣救國理想,毅然加入八路軍,轉戰南北。
解放戰場上,13名青年前赴後繼,秦大成、秦保寶、秦魁小等3名烈士血沃疆場,用生命托起新中國的曙光。
保家衛國時,2名青年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名青年揮戈南疆,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捍衛和平。他們共同贏得了“共産黨八路軍信賴的村莊”的崇高讚譽。
時至今日,全村先後有47名有志青年,懷揣報國之志,投身軍旅,磨續着這永不褪色的紅色血脈。
為銘記這段用鮮血寫就的歷史,賡續紅色基因,經村中老幹部和四位九旬老人提議,村黨支部鄭重決定,將這兩次悲壯事件永載村史村志,並將每年臘月小年的前一天定為“前表山村英烈紀念日”。以此深切緬懷為保衛八路軍戰士、守護軍糧和鄉親生命而義無反顧、英勇獻身的寧考成、秦小臟、秦計合三位英烈,以及那位不知名的西龐村青年。每年的這一天,全村都會舉行莊嚴的紀念大會,告慰在烈火與酷刑中永生的忠魂。
在紀念偉大勝利八十周年的歷史坐標上,前表山村這座由烽火淬煉的精神豐碎,如同“永不熄滅的燈塔”,穿透歲月迷霧,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着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奮勇向前。(秦鳳歧 秦中堂 秦軍 秦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