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雷車:戰場“鐵掃帚”迎來新發展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29 17:41:17
來源:解放軍報

掃雷車:戰場“鐵掃帚”迎來新發展

字體:

  前不久,第27屆歐洲薩托利防務展在法國巴黎舉辦。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在展會上推出了新一代裝甲掃雷車——“野豬”NG。相比上一代基於M48坦克底盤開發的“野豬”掃雷車,“野豬”NG選用“豹”2坦克底盤,有效解決了上一代動力不足、防護薄弱、掃雷效率低下等問題。

  無獨有偶。英國皮爾遜工程公司展出了獨具特色的“開拓者”掃雷套件,它在“開拓者”城市破障套件的基礎上升級而來,採用模塊化設計,能在半小時內集成到各種車輛&&上,讓其快速具備掃雷功能。

  自地雷問世並廣泛得到應用以來,如何排雷一直是軍工領域關注的重點。作為有效的排雷裝備之一,掃雷車一般以主戰坦克、裝甲輸送車以及某些輪式車輛為底盤,改裝後加裝探掃雷裝置。其主要任務是快速掃雷以及引爆、清除地雷或使其失效,克服各種地雷障礙、迅速開闢雷場通路,從而保障部隊作戰。

  隨着科技的發展,形形色色的掃雷車在世界軍事舞&輪番亮相。這些掃雷車有怎樣的獨特優勢和適用場景?未來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請看解讀。

  戰場上應運而生的“鐵掃帚”

  在軍事歷史的浩瀚長河中,地雷這種“靜默殺手”曾讓無數士兵心有餘悸。地雷既能有效阻滯敵方攻勢,又憑藉其隱蔽性和難以預測性在戰場上展現出巨大殺傷力。

  正所謂“有矛就有盾”,地雷出現在戰場後,掃雷技術亦踏上了漫長的發展之路。

  早期的掃雷主要依靠人工。工兵們冒着生命危險,用工兵鍬一點點排除地雷,效率低且風險極高。因此,排雷兵也被稱為“生死線上的舞者”。隨着技術的進步,掃雷車應運而生,成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鐵掃帚”,極大提高了掃雷的安全性。

  戰爭是武器裝備最好的檢驗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作為坦克發明國的英國在坦克上試裝了滾壓式掃雷器。一旦有需要,充當開路先鋒的坦克便可安裝掃雷磙套件,像壓路機一樣壓爆前進路上的地雷,帶領裝甲部隊快速穿越雷區。這便是機械掃雷車的雛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地雷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由於製造成本低廉、技術門檻低,五花八門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被廣泛使用,造成大量裝備毀傷和人員傷亡。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軍隊戰損的坦克超過20%由地雷炸毀;蘇軍使用各種地雷2.22億枚,傷斃德軍10多萬人,炸毀德軍坦克近萬輛。

  殘酷的地雷戰讓參戰雙方意識到:戰場上迫切需要更加可靠的機械掃雷裝備。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研製的“艾莫”S超重型掃雷車就是這一時期的産物。“艾莫”S是一個龐然大物,車長15米,車高4米,車身重130噸。它旨在通過巨大的自重引爆地雷,並在掃雷過程中保護車內乘員的安全。由於“艾莫”S車體過大,難以遠距離運輸,且重量大大超出一般橋梁的承受能力,所以其戰場實用性並不高。隨着德軍潰敗,“艾莫”S也湮沒於歷史塵埃中。

  美英等國也相繼研發出多種機械掃雷車,如美國在M4和M4A3坦克上分別安裝了T-1型滾壓式和T5E1型挖掘式掃雷器,英國則在“馬蒂爾達”坦克上安裝有“蝎”型錘擊式掃雷器。這些掃雷車都曾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英軍利用改造的坦克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充當掃雷先鋒,為後續登陸的盟軍裝甲部隊打開安全進攻通道。然而,這些機械掃雷車普遍掃雷效率較低,且掃雷器結構笨重,安裝、運輸起來都很困難,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戰場上的作用發揮。

  掃雷車駛上進階之路

  20世紀80年代,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和倫克公司合作研製出一款鏈錘式機械掃雷車——“野豬”,大幅提高了掃雷效率,標誌着二戰以後掃雷車再次駛上進階之路。

  “野豬”掃雷車在M48“巴頓”坦克底盤上全新改造而成,通過掄轉支架上的鏈錘砸擊地面進行掃雷。其掃雷裝置外形碩大,採用框架結構,粗壯的框架前端有橫置的支架,支架上設置着24根結實的鋼鏈,鋼鏈一端連接有粗壯的鋼柱。掃雷作業時,支架轉動帶動鋼鏈以一定方向揮舞,鋼柱就能將前進道路上的地雷“踏毀”或“踢出”通道外。因掃雷作業的過程形似大象行走,故“野豬”掃雷車又被德軍稱為“大象足掃雷工具”。

  事實證明,“野豬”掃雷車的排雷準確度並不那麼讓人滿意。在一次試驗中,“野豬”掃雷車誤將一塊花崗岩判定為地雷,直到用“大象腿”將其擊碎後才繼續前進。但是,由於“野豬”掃雷車由行軍狀態轉化為作業狀態所需時間較少,能在短時間內掃除更多地雷,因而仍被一些國家購買並使用。

  機械掃雷車在演變過程中,發展出碾壓式、犁刨式、鏈錘式等不同類型的掃雷裝備。即使如此,面對日漸增多的雷型和複雜多變的佈雷方式,這些掃雷方法也漸漸開始力不從心。一些國家決定另辟蹊徑,探索新的掃雷之路。

  蘇聯研製出一款UR-77“隕石”掃雷車。在同時期的諸多掃雷車中,UR-77“隕石”掃雷車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是一款自行式掃雷車,它採用一種更為“粗暴”但也更加高效的掃雷方式——爆破索。

  UR-77“隕石”掃雷車通過火箭推動的方式,拋射爆破索到目標區域並引爆,可在戰場開闢寬約6米、長80至90米的安全通道。除了清除地雷外,它還能爆破大型設防建築物,在城市進攻戰鬥中還可以充當攻堅武器。該車目前還在俄羅斯軍中服役。‌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耐爆炸、耐觸壓、抗打擊的電子引信地雷大量出現。這種地雷只有在接收到坦克等目標釋放的聲、光、電等信號時才會起爆,讓靠爆炸衝擊波清除地雷的掃雷車在能力上逐漸捉襟見肘。俄羅斯為此研製出一款“葉子”微波掃雷車。‌該車採用最新的定向掃雷法,憑藉高功率微波進行無接觸掃雷。其原理是通過發射電磁輻射,使地雷的引信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受高功率微波影響而發生自燃,從而使埋藏在土壤中的地雷徹底失去殺傷力或提前引爆。

  地雷在不斷升級換代,掃雷方式也更加多樣。於是,集機械、電磁裝置、微波設施於一體的多功能掃雷車漸漸興起。法國的AMX-30B2DT掃雷車就是如此,它裝備多種掃雷裝具,可掃除更多類型的地雷。除了裝有掃雷犁外,該型掃雷車還在車體前部裝有磁模擬掃雷器。作業時,磁模擬掃雷器能夠産生磁場,引爆一定距離上的磁引信地雷。在此基礎上,AMX-30B2DT掃雷車經過加改裝,推出遠程遙控版本。操作者借助遠程遙控系統,可同時控制多&掃雷車掃雷。

  敢闖信息化智能化新“雷區”

  進入21世紀,隨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地雷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相繼出現自尋地雷、聲控增程地雷、智能反側甲滾雷等各式各樣新型地雷。

  為適應這種新變化,掃雷車也加快自身發展,敢於闖入信息化智能化新“雷區”,呈現出一些新特徵、新趨勢。

  一是掃雷方式無人化。人工掃雷作業危險系數較高,隨着無人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用無人系統取代人工排雷、實現探排雷一體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無人掃雷能適應比較複雜嚴苛的作業環境,這無疑會使更多探排雷機器人進入戰場,提高探排雷效率。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先後研製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獵手”等無人掃雷裝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就曾使用數十種探測、掃雷與排爆機器人。俄羅斯烏拉爾車輛製造公司的Prohod-1機器人是一種基於坦克底盤的掃雷車,憑藉所配備的掃雷套件,它可以用掃雷磙清除觸發雷,用刀具割斷拉發/絆發地雷的控制線,也能用電子掃雷系統排除用無線電控制的地雷。車體上的多個攝像頭及通信、控制系統,使它既能由操作人員遙控工作,也能按照預設路線自主遂行任務。

  二是掃雷&&智能化。集警戒、偵察和戰鬥功能於一體的智能地雷,是構成網絡化智能雷場的重要單元。智能地雷不僅可通過聲音、震動、紅外等特徵識別目標及敵我屬性,相互之間還能通過網絡共享情報信息,確定由哪些雷體採用哪種方式來實施攻擊。應對網絡化智能雷場,加速推進掃雷&&自主化勢在必行。一方面,要使掃雷車具有通信、定位、導航和敵我識別能力,以便融入戰場偵察情報系統;另一方面,要使各型掃雷車具有同步採集並實時回傳數字化信息的能力,幫助實施者選擇最佳路徑與方式高效完成排雷任務。俄羅斯近年來研製的“天王星-6”掃雷車就是這一潮流的代表,它能夠在操作者遙控下安全高效地清除地雷,大大減少人員傷亡。“天王星-6”內部裝有智能分析系統,可自動識別未爆彈和地雷,能在距離操作者1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次性工作16個小時。在平坦路面,它每小時可清理約2000平方米雷區,這相當於20名工兵一天的工作量。

  三是掃雷技術複合化。今後,雷場的設置會更加複雜,這意味着掃雷車的多功能與多模式或將成為新常態,也就是説,同一個掃雷車將能解決更多問題。多功能,是指利用多個傳感器、採用多種掃雷技術來掃雷;多模式,是指針對不同地形與環境,有不同的作業模式可選,從而提高掃雷效率。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新一代“野豬”NG掃雷車,就是掃雷技術複合的産物。它的主要掃雷裝備包括萊茵金屬公司的掃雷爆破索和磁性掃雷器、英國皮爾遜工程公司的全寬掃雷犁及車道標記系統等,車輛中部還配備有液壓起重吊臂。“野豬”NG設計理念獨特,掃雷爆破索安裝在車尾左右兩側,每具重1.4噸,包含560公斤炸藥,發射後在20秒內落入雷場並自動引爆,能夠摧毀160米長、9米寬區域內90%至95%的地雷。隨後,掃雷車使用前方的掃雷犁以每分鐘250米的速度前進,清掃因爆炸松動的雷場,開闢一條寬4.2米的安全通道。同時,磁性掃雷器負責引爆殘留的磁引信地雷,車道標記系統則沿通道兩側放置標記物,確保後續車隊安全通過。

  矛與盾相生相剋,既沒有攻無不克的矛,也沒有堅不可破的盾。地雷和掃雷車的戰鬥,已經持續了許多年。隨着軍事科技的不斷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更加“聰明”的掃雷裝備會不斷出現,地雷和掃雷車這對“矛和盾”的故事也會繼續上演。(周韻  詹乾坤  趙春富)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