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1月29日電(記者陳毓珊)每到寒意漸濃時,優雅的鳥群跨越萬水千山,帶着遠方的冬日“來信”飛臨鄱陽湖上空。它們中有的是初來的客人,有的則是歸家的主人,待到來年春暖花開,再將這裡的消息帶去北方。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每年有數十萬隻候鳥飛抵湖區越冬,高峰期超80萬隻。千百年來,大湖滋養的江西,一直求索人與鳥的“相處之道”。
位於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永修縣吳城鎮,2019年憑藉其豐富的候鳥資源和有效的保護措施,榮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的“中國候鳥小鎮”稱號。
王小龍在巡湖時救助候鳥。新華社發
59歲的王小龍是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保護站的副站長。“80年代剛參加工作時,鄱陽湖鳥類種數只有150多種,現在已有超380種。隨着湖區群眾候鳥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人與鳥的距離越來越近,相處也愈發和諧。”王小龍説。
候鳥歸去來,鄱陽湖成為“珍禽王國、候鳥天堂”的背後,是候鳥守護者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人們呵護候鳥,候鳥“銜”來流量。
漫步吳城鎮,道路兩旁被裝扮成一隻只“白鶴”的電線桿格外搶眼,各處觀鳥點也建成樹木、鳥巢、鳥蛋的模樣。
游客在永修縣吳城鎮一觀鳥點觀鳥。新華社發
“最直觀的感受是水清、鳥多、空氣好。”在上海游客吳志東看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這裡最大的特色。
“吳城鎮以候鳥小鎮為核心進行資源整合,探索‘候鳥經濟’多業態,推出‘四季皆可游’的游玩路線,開展濕地生態科普教育等各類研學活動,也帶動本地老百姓實現觀鳥致富,逐步形成了鳥導、餐飲、銷售、民宿、康養、露營、採摘等一體化的旅游服務。”吳城鎮副鎮長陳璐説。
就在最近,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師劉三鳳專程帶學生們來到吳城鎮,參觀濕地與候鳥宣傳教育中心(濕地候鳥宣教館),並在鄱陽湖畔實地觀鳥。“每年我都會帶學生們到這邊參觀學習。因為鄱陽湖的鳥類資源特別豐富,學生們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鳥類的習性特徵,豐富課堂知識,也能了解候鳥保護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進一步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她説。
永修縣吳城鎮游人如織。新華社發
從“人鳥相爭”到“人鳥相融”,鄱陽湖區通過完善生態修復與補償、發展觀鳥經濟等方式,將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
觀鳥者為貼近候鳥,吃農家飯、睡農家鋪,也會找熟悉鳥情的老鄉帶路尋鳥……懂鳥護鳥成為湖區群眾敲開“致富門”的一把鑰匙。僅吳城候鳥小鎮每年就吸引游客近1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億元。
湖光掠影、候鳥翔集,發展理念的轉變,讓以往靠湖吃湖的百姓得以吃上生態“顏值”這碗飯。枕湖而生的秀美鄉村,見證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視頻製作:彭菁 余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