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良渚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來自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中外嘉賓,為我國在大遺址保護方面的工作點讚,更對論壇舉辦地余杭的人文經濟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水平規劃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促進遺址保護和經濟發展雙向互動;農文旅深度融合,良渚遺址區範圍內的村集體收入平均同比增長37%以上……穿過良渚5000年文明之光,在這片福澤深厚的土地上,文化遺産對區域發展的價值不斷顯現。
以文化為紐帶,重塑空間格局
在第二屆“良渚論壇”中外考古學家對話分論壇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説,近年來他們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一部分“塘山長堤”的面貌其實更為複雜。
“將良渚古城的水網格局,與宋代蘇州的水網格局相比,可以看出良渚古城以水為道、用水系分隔功能區、核心建築位於城市中心、夾河築城等規劃思想,深刻影響了江南地區後來的城市規劃。”王寧遠説。
獨特的歷史人文塑造獨特的區域形態,如今,我們依然傳承着先民的智慧,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打造城市規劃,以珍貴的文化遺産為紐帶重塑空間格局。
從杭州城北遠眺,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心,西望徑山,東攜運河,良渚博物院、杭州國家版本館、古鎮、老街散落其間,宛如玉帶,橫貫東西,串聯古今。
這就是規劃建設中的“良渚文化大走廊”。
根據文化輻射影響,良渚文化大走廊劃分為核心區、重點區、關聯區三個圈層:核心區為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傳承和利用核心區域,約162平方公里;重點區涉及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窯鎮、徑山鎮、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7個鎮街,規劃範圍約634平方公里;關聯區聯動臨平、臨安等其他良渚文化遺址點富集區域。
“我們按照‘廊道式’的發展理念,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為核心,將2000多年運河文化、1000多年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等重要資源串珠成鏈,以文化為紐帶,與城西科創大走廊實現‘兩廊齊飛’,推動城市、鄉村、産業、生態協調發展,實現古城與新城鏈結、歷史與現代交匯、科技與文化融合。”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説。
2024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邁出新步伐:舉辦“良渚與世界”中西文明對話,“良渚5000+藝創園”正式開園,徑山茶文化公園樣板段“夢山徑”精彩亮相。通過發揮“良渚論壇”的綜合效應,良渚文化大走廊正打通文化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通道,推動文物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以文化為載體,賦能區域發展
在良渚,文化遺産的價值正源源不斷地轉變為周邊區域發展的新動能。
“每次去良渚博物院,看到陶罐上的刻畫符號,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良渚文化元素融入到我們的産品中。”落戶良渚新城的杭州字棒棒科技有限公司,長期從事書法學習軟體的開發。公司負責人張冬青説,無論是閒暇時刻,還是招待客人,他都願意去良渚博物院走一走,感受那裏的文化氛圍。
10多年來,良渚遺址所在的余杭區一直實行“建新城保古城”,將良渚新城範圍內的土地出讓金的一部分,用於反哺良渚古城遺址保護。而在良渚遺址的輻射帶動下,良渚新城的數字文化産業迅猛發展,目前已經入駐企業1200多家。
數據顯示,杭州市余杭區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367.73億元,增長5.8%,總量全省第一;實現財政總收入639.4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7.37億元,規模均位居全省第一。
一片老廠房,經過改造,如今成了浙江出土文物的“新家園”。
11月26日上午,總面積3.7萬平方米的國家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浙江)正式揭牌。它的西邊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東邊則是杭州國家版本館和良渚博物院。
與我們常見的倉庫不同,國家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浙江)不僅僅能保存文物,而且集室內發掘、日常整理、保管周轉、保護修復、科學研究和展示功能於一體,是保護與研究並重的出土文物資料信息分享&&。
“考古發現證明,世界各地的文明有着多種多樣的産生和發展的道路,回望古代,可以更好地理解現代。”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劉斌説。
良渚夢棲小鎮,總建築面積1.3萬餘平方米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良渚),於第二屆“良渚論壇”期間正式開館。該館由浙江大學和余杭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這是繼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之後又一國家級重大文化地標落戶良渚。
“我們堅持以重大項目帶動文化事業繁榮、做大文化産業,向公眾展現文化遺産的無窮魅力。”劉穎説,加快推進的良渚文化國際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兩項工程,已經列入剛剛公布的杭州未來“十大文化新地標”。“可以説,良渚文化大走廊將成為杭州文化資源最豐富、文化事業最繁榮的區域之一。”
以文化為引領,帶動共同富裕
沐浴着冬日午後的暖陽,漫步在余杭良渚街道,只見串珠成鏈的文旅商鋪、家常里弄,勾勒出一幅幅美好圖景。良渚博物院、瑤山祭壇、東明寺等文化遺産靜靜佇立,良渚文化村、玉鳥集、中國院子等新地標充滿生機活力……
“我們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這一核心任務,實施良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程,設計開發一系列以良渚文化為主題旅游線路,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美麗鄉村,帶動村集體增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良渚遺址區範圍內的村集體收入平均同比增長37%以上。”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説。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姝説,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杭州市通過立法的形式,將每年的7月6日設立為“杭州良渚日”,引導廣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共同參與到良渚文化保護傳承中來。
緊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瓶窯老街,成了頗受年輕人喜愛的“非遺聚落”。玉雕、紙傘、陶藝、風箏、燈彩等項目,吸引文創企業紛紛落戶。
2020年,浙江自然造物文創公司落戶瓶窯,當時只有3人的團隊現在已經擴充到40多人。“公司主力都是年輕人,(良渚)這裡底蘊深厚,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化滋潤。”該公司負責人仲文説。
“一把余杭紙傘,需要經過70多道工序,五六位師傅合作,耗時15到20天才能完成。”十年前,劉偉學辭職回鄉,重拾余杭紙傘製作技藝,成為第三代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劉偉學將紙傘和裝飾藝術、時尚潮流相結合。2016年,一把直徑三米的純色油紙傘亮相米蘭設計周,並成功出圈。“當時有國外的買手店來和我們訂購,也有一些品牌、研學團隊找我們合作。”
在劉偉學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余杭紙傘煥發新生,老家的展示館也成了製作基地、共富工坊。村裏的手藝人經常聚在這裡,實現了家門口上班,增收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到鄉村,在這裡找到更多機會和希望。”劉偉學説。(記者俞菀 馮源 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