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黎檀實
2020-02-18 18:13:37 來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戰“疫”一線守門人——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黎檀實

    1963年出生的他,笑著説自己是東北人,轉頭又説:但是我好像十多年沒回老家過除夕了,東北的年味兒,最濃了。

    從2020年1月21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的發熱門診確診第一個新冠肺炎患者以來,他就再沒睡過一個完整安穩的覺。

    黎檀實指著5歲小女孩給醫生畫的畫,一邊讀一邊感慨。張赫 攝

    貼在急診科辦公室門上的5歲小女孩的承諾:我們在家玩,把口罩留給醫生用。張赫 攝

    跟隨他多年的護士長劉鈺説,如果不講,別人一定看不出他的右腿有點跛,大腿的一大塊肌肉都被手術切了。看不出來,是因為他走路太快。

    急診樓裏的他,走路像風一樣。

    他説,前面有患者在等待生的希望,醫務人員要首當其衝。他知道,疫情防控態勢嚴峻,要做好一切準備,堅決守護好北京地區廣大軍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他,就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黎檀實。

    黎檀實(右三)介紹新發熱門診啟用情況。孔令佔 攝

    1月21號發熱門診檢測出第一個疑似病例

    “我知道,疫情來了。”

    “主任,這個病人有問題。”

    “馬上採取措施隔離,啟動緊急預案!”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疫情阻擊戰,在1月21號悄然之中打響。

    “它到了我們的身邊了。”這是黎檀實發現發熱門診第一個疑似病例時的第一反應。第二天,整個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啟動了應急預案——全科人員停止休假計劃,22號全部返程回崗。

    黎檀實為病人查體。肖紅菊 攝

    軍令如山。急診科開設有發熱門診,第一道防線就是遏制疫情的門檻兒。黎檀實説,發熱門診的醫生護士平時5個,22號開始增加到12個,按照一級響應機制展開工作。

    “這位61歲女患者,從武漢回京過程中去了好幾個醫院,始終沒確診,到了總醫院,我們敏感地意識到不能讓她走。”黎檀實回憶,十幾次核酸檢測裏,只有兩次是弱陽性,其他都是陰性,但是根據CT和總醫院多學科專家的反覆會診評估,最終判斷這位患者必須隔離。”幾天後,北京市疾控中心發現了患者周圍多位密切接觸者均發生同樣情況,隨後把患者緊急轉移到定點醫療機構繼續觀察隔離治療。

    作為從業35年的災難和應急領域的專家,黎檀實判斷這位患者的問題並不是個例。疫情蔓延一個月以來,診斷依據、患者數量一直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核酸檢測存在一定的假陰性,也就是有的病人沒有檢測出來。這樣可能造成個別傳染源沒有真正被識別出來,有擴大的風險。這個問題發現以後,以前診療方案把核酸檢測作為唯一的診斷依據,現在第五版診療方案把CT和臨床也作為依據,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作為對病人恢復情況的判斷。”黎檀實説,我們要相信技術,但是不能完全依賴技術。面對如此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每一個選擇都是在成長之後做出來的,沒有試驗就沒有標準。

    黎檀實説,面對這次疫情,廣大醫務人員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這種堅定的選擇,讓人淚流滿面。

    返京潮來臨,疫情防控任務很艱巨

    “但我們做好了準備!”

    “危難時刻,軍人的出現總會讓人覺得安穩,覺得有底氣。對于軍醫而言,更意味著精湛醫技下的嚴格、科學的管理。”談起軍醫的職責,黎檀實滿眼堅定。

    “早期(除夕前後)的發熱門診,每天就診患者有30人左右是從武漢回來的人。但現在即使有,也都是很久之前有過武漢旅遊、居住史,這説明管控措施很有效。返京潮來臨,對于疫情傳播控制來説,任務很艱巨,但我們做好了準備。”黎檀實説。

    目前,抗擊疫情的戰鬥仍在繼續。黎檀實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的特點,隨著春運返程,1-2周一定會增加確診病例。

    黎檀實(右二)在查房。肖紅菊 攝

    “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最大的醫院,北京市級新冠肺炎定點收治三家醫療機構之一。守住北京的大門,保障廣大官兵和居民的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黎檀實説,最近很多人問他,北京萬一爆發疫情,你們怎麼應對?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對方,我們一直走在災難的前面,也會守住北京第一道疫情防備的門檻兒。

    “2003年,北京的第一個非典患者就是在我們這兒發現的。”作為急診科6個護士長之一的潘菲説,經歷非典中摸爬滾打,整個急診科面對重大疫情處亂不驚,因為早有預案。

    如今北京新冠肺炎患者雖然在緩慢上升,但黎檀實從臘月二十開始,就分級別地準備病房,對疫情進展的各個階段都有預案。參與過國際維和、抗擊非典,汶川、雅安抗震救災等國內外一線救援的他一直提醒所有同事,不打無準備之仗,科學救援,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和北京的同行並肩戰鬥,共同守護好首都疫情防控的大門。

    急診搶救區的疫情篩查是重中之重

    “他會親自檢查我們每個人的防護裝備”

    “一旦疑似患者進了住院係統,後者不堪設想。”黎檀實説,除了發熱門診外,最應該值得注意的盲點就是急診病人的篩查。

    目前,伴隨著疫情進展,全國很多綜合醫院急診科一直在正常運轉。

    面對急診的風險,黎檀實滿臉嚴肅。“急救患者都是急症,這個通道的最大困難是,患者可能有致命因素,心梗、大出血、孕産婦、兒童重症等,患者一旦進入搶救間,根本沒有時間排查,因為我們會抱著救命第一的目的。”

    而急診患者一旦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後果不堪設想,從醫護人員到所有接觸的患者都有被感染的巨大風險。對此,黎檀實反覆叮囑急診科分診護士,要在短時間內仔細鑒別呼吸道症狀,面對疫情防控和救命救急的選擇,一定要同時兼顧。

    所有的經驗積累都來源于實踐,對于黎檀實來説,亦是如此。

    黎檀實(右)與同事交流患者救治情況。田琳 攝

    “2月1號晚上,我們發現了一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那天晚上他衝在最前面,整整一天一夜沒合眼。”急診科護士長劉鈺回憶,作為急診科黨支部的書記,黎檀實從來都是走在前幹在先。發現急救病人情況異常後,他親自推著病人送到了發熱門診。因為接觸的所有人都要全面隔離,醫院緊急啟動應急預案,黎檀實親自安排當時和這個患者有過接觸的其他人員,從安慰家屬到轉移患者至定點醫院,再到區域消毒,每一個環節都親自盯著,劉鈺説,在他無刻不在的身影裏,她和全體急診科的醫護人員都看到了中國軍醫的好樣子。

    醫護人員“零感染”是底線

    急診科護士長:我們最心疼的其實是他

    “其實最讓人心疼的是患者,隔離後,家屬不能探望,不能陪伴在患者身邊。”在被問及疫情中患者的狀態,年近60歲的黎檀實眼睛瞬間濕潤了。

    一名看似粗獷的東北籍醫生,面對患者時竟然如此柔情。但黎檀實不知道的是,他自己也是身邊人心疼的對象。

黎檀實的辦公室裏,洗漱用品比家裏還要完備,因為待在這兒的時間更多。潘菲 攝

    

黎檀實的辦公室裏,沙發就是床。衣服整齊擺滿沙發頭,桌子上還有妻子做的辣椒醬。潘菲 攝

        “辦公室的沙發就是他的床,有時候忙到吃不上飯,就用饅頭蘸點辣椒醬,他桌上的兩大罐辣椒醬經常不到兩周就吃沒了;他要麼在醫院忙碌,要麼在外地出差。很多同事都不知道,黎檀實2018年做了大腿腫瘤切除手術。如果不是因為走路快,所有人都能看出來他一直一瘸一拐……”作為搭檔了20多年的同事,劉鈺説起黎檀實的時候,除了敬仰,更多的是心疼,“他會記得哪個患者來的時候沒帶保溫杯就被隔離,然後囑咐我們給患者送去一次性水杯,也會把那些家屬不方便送飯的隔離患者記下來,叮囑我們統一協調送飯……”

    對于黎檀實來説,患者的事兒是大事兒,醫院的事兒是大事兒,自己的事兒從來都不是事兒。

    “在2月4號央視記者採訪時,武漢火神山醫院副院長徐迪雄説他們在武漢有四個目標,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醫務人員‘零感染’,收治患者‘零投訴’。”對于科室每一個人而言,黎檀實每天挂在嘴邊的要求,和火神山醫院如出一轍,除了患者第一,就是醫護人員“零感染”。

    “軍人是以作戰的勝利為使命,要保證醫護人員‘零感染’,説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如果醫院的防護做得好,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就高。”黎檀實看著身邊匆忙張羅工作的同事説,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好我們想保護的人。

    黎檀實(右三)和同事查房。劉鈺 攝

    為了保護好自己手下的“兵”,黎檀實更像一個大家長。

    “我們早上7點半交班,口罩和帽子戴得是否規范黎主任都要親自檢查。他會很嚴厲地詢問,挨批的人經常有,因為在他眼裏,7點半交班這一刻就應該是工作狀態,不能交完班再換上工作服。如果穿著隔離衣進了休息區,或者口罩、帽子扔在地上了,他都會拍照發到工作群裏,找各組組長去查清楚,一點都不含糊。而這一切的操心,都是為了確保工作人員‘零感染’。”劉鈺笑著説,黎主任總説,他知道自己這麼嚴厲,很惹人討厭,但是其實整個科室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嚴格要求,都是出于對大家的關愛。

    2月14號,北京迎來了新一輪降雪。上午10點,迎著紛紛揚揚的雪花,黎檀實和往常一樣從急診出發趕往發熱門診查房。踉蹌的背影裏,他的右腿依然不敢吃力,但步伐依然鏗鏘——那是他堅守的方向:守好北京疫情防控的大門,患者的事兒,抗擊疫情的事兒,比天大。

    現場手記:

    黎檀實説,無論處于軍人的擔當還是醫生的職責,他的所作所為,都應該走在前面。如今大疫當前,醫護人員“零感染”是底線,讓感染患者不再傳染其他人、得到最好的救治是目標,守護好北京的疫情防控大門是責任。

    談起家人時,黎檀實笑著説,現在老人和孩子都在別處住,因為知道自己是個“危險人物”,他基本上不會和其他人説工作之外的事兒。他知道自己在抗擊疫情一線摸爬滾打,生怕給身邊人帶去危險。

    無論是患者還是路人,看到一身軍裝的黎檀實都會覺得俊朗、威風,但是沒有人知道,除了每天兩次去確診患者的隔離病房,黎檀實連一個N95口罩都舍不得帶。他説,要把最好的物資留給最一線的、比他年輕的人。看到他匆忙離開趕赴發熱門診的背影,我似乎也看到了,這位災難學、急救學專家,在深夜一個人走回家的路上、在接到值班同事電話後穿上褲子15分鐘就跑到醫院的焦灼裏、在匆忙回到辦公室吃饅頭蘸辣椒醬的這些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甚至讓人心疼的中年人。

    如今的中國,正是因為有不計其數黎檀實這樣的醫者,才有了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底氣,有了全國抗擊疫情最堅實的支撐。黎檀實説,有事兒扛起天,保一方安寧,這就是軍人本色。(羅國金 、張赫 、鮑志偉)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松豫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務工人員返程專列開行
務工人員返程專列開行
武漢迎來晴好天氣
武漢迎來晴好天氣
尼泊爾徒步勝地普恩山上的早晨
尼泊爾徒步勝地普恩山上的早晨
美“天鵝座”飛船給空間站送貨
美“天鵝座”飛船給空間站送貨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1048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