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兩次“逆行”與T-34坦克

2019年08月16日 19:27:05 來源: 解放軍報

    1941年6月,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附近,德軍坦克與蘇聯紅軍坦克交上了手。德軍坦克手很快發現,以往己方坦克“勢如破竹”的勢頭遭到遏制,蘇軍的坦克不論是在裝甲、火力還是機動性能上都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

    這是T-34坦克的“首秀”,也被後人稱為“T-34衝擊”。在德軍“虎”式坦克問世之前的多次交戰中,T-34坦克一路所向披靡,讓德軍吃盡苦頭。

    當時的蘇軍坦克手,想來一定會以該型坦克自豪。但也許他們那時並不知道,是一個人的兩次“逆行”,才成就了這威力驚人的T-34坦克。

    1937年,蘇聯哈爾科夫工廠內,工程師正在對一輛BT係列坦克進行改造。上級希望他們將這款坦克改造為車輪履帶兩用式戰車。然而,時任工廠設計室總設計師的科什金後來認為這樣的改進毫無意義。再三思索後,他向蘇聯最高軍事會議提出了編號為A-32的設計方案,目標是強化當時戰鬥力並不出眾的蘇軍純履帶戰車。

    與上級指示“逆行”的A-32設計方案一經提出,就引起極大爭議。好在,蘇聯高層並未否定科什金的方案,他們批準他生産一輛原型車,以證明其技術戰術性能的可靠性。

    根據這套方案,科什金和同事將坦克正面和側面裝甲分別設計為32度和49度的斜角,炮塔設計為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為6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為45毫米,車身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三角形。

    這樣的斜面裝甲雖略顯笨重,但大大提升了坦克防禦力。首先,面對斜面裝甲,飛來的炮彈更容易被彈開;其次,一枚水準射來的炮彈,擊中斜面裝甲以後,需要穿過更厚的鋼板才能將其擊穿。

    歷經3年時間,研發團隊終于將T-34坦克原型車造出。

    接下來就是證明它機動能力的時候了。當時科什金已顯露出肺炎症狀。但為保證試驗順利進行,他不顧已經患病的事實再次選擇了“逆行”。

    在寒風刺骨的天氣裏,他親自帶隊,用12天將T-34坦克以履帶行軍的方式從哈爾科夫直接開到莫斯科,“事實勝于雄辯”地證明了T-34坦克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1940年,T-34坦克獲準批量生産裝備部隊。在當時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德國坦克在500米之外都無法將T-34正面裝甲穿透。然而,那時的科什金已經去世。原因正是一年前那次長途奔襲,過度勞累導致他的肺炎加重並引發了其他綜合徵。李磊、張盼、胡益鳴)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2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