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海外演訓場,走來一群中國衛生士官

2019年07月12日 07:25:13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德國費爾德基興7月11日電通訊:海外演訓場,走來一群中國衛生士官

    新華社記者王經國 解放軍報記者宋歆

    德國,施特勞賓,費爾德基興衛勤訓練基地,中德“聯合救援-2019”衛勤實兵聯合演習在此火熱舉行。

    連日來,圍繞共同提高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協同合作能力,進一步深化兩軍了解互信的目標,雙方派出各領域精兵強將,在聯合指揮控制、聯合傷員救治、聯合疫情防控和聯合傷員後送演習中,呈現出一幕幕精彩表現。

    11日,全要素全流程連貫演習繼續進行,多位國際觀察員以專業的眼光,注視著演習的各個環節。烈日下,輪式裝甲急救車從密林中急馳而來,中方參演人員將數名已經完成現場急救的傷員,送至德方野戰二級醫院進行下一步救治。“所有環節完成得幹凈利落、規范高效,中方人員的表現很棒!”一位外方專家給出這樣的評價。

    圓滿完成此項演習任務的是來自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的6名衛生士官,他們均在校擔任戰術衛勤相關教學訓練工作,各自都有拿手的絕活。中方指導組成員、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盧健大校告訴記者,這也是我軍衛生士官隊伍首次走出國門參加中外衛勤聯合演習。

    傷員的現場急救與後送是門延科、張小許、李浩、李滔、徐浩、任斌等6名衛生士官在此次演習中承擔的任務。與在野戰二級醫院裏操刀主治的專家教授們相比,衛生士官承擔的工作看似有點簡單,技術含量不太高,但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教務處處長王營卻不這麼看。

    在此次演習中擔任急救分隊隊長的王營告訴記者,無論是我軍還是外軍,衛生士官都是實施現場急救的主體。在戰時,他們處于戰場救治的最前沿,是一線官兵健康和生命的“守護神”。而能否讓傷員在“白金10分鐘”內得到有效救治、在“黃金1小時”內被後送至醫療機構,直接關係到能否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能否最大限度保持和激發官兵戰鬥意志,作用極其重要。

    完成各項任務,走下演習場的門延科,已被烈日灼曬得渾身濕透。雖然疲憊,他卻難掩興奮:“能出國參加這次聯合演習,機會太難得了,很多平時積累的戰場急救知識,都得到了近似實戰環境下的檢驗。”

    “這個山東小夥不簡單!”王營介紹説,作為一名士官教練員,門延科承擔了《戰傷自救互救》和《戰傷急救技術》課程教學,年授課達600余學時。近年來,他參編教材8部,編寫教學論文3篇,制作了全軍發行的戰傷自救互救微課程,所在教學團隊被評為2018年陸軍軍醫大學優秀教學團隊,他本人也被評選為陸軍首屆“優秀士官標兵”。在此次演習中,德方對于門延科等幾位中方衛生士官體現出的過硬素質,予以充分肯定。

    “衛生士官的天地能有多大?”面對提問,四級軍士長張小許感慨地説:“借助軍改的東風,從2017年開始,衛生士官在編制上有了明確崗位和相應專業。同時,學校也為衛生士官開設了戰救、護理、藥學、檢驗等9個專業,在培養上更加細致嚴格。我自己先後通過了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初級士(師)、中級放射主管技師考試、CT技師考試、MRI技師考試。這次能有機會出國參加演習,充分體現了各級對我們衛生士官隊伍建設的大力支援與充分認可。”

    時間就是生命,戰場之上尤其如此。在裝備交流環節,李浩、李滔、徐浩三位衛生士官隨身攜行的衛生員背囊,得到了德方的點讚。他們告訴記者,近年來,各級著眼實戰化要求,想方設法提高一線救治能力。打開衛生員背囊,只見裏面有止血、包扎、輸液、固定、通氣、藥品、工具等7大模組,徐浩介紹説:“這些模組能夠保障衛生士官在戰場一線的‘白金10分鐘’內,對可能導致致命傷的大出血、氣道堵塞等做出有效處置,很受一線部隊官兵的歡迎。”

    演習場上,巾幗不讓須眉。任斌是6人中唯一的女性。精通戰場護理技能的她,對此次參加聯演感慨良多。她告訴記者,德方野戰二級醫院一半以上的崗位都是由衛生士官擔任,作用發揮極大。同時,相對于我軍衛生士官目前開展的大專教育,德軍衛生士官的本科教育模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跨出國門走上聯演場,實地與外軍切磋交流,讓6名年輕的中國衛生士官收獲滿滿。他們表示,這次演習對衛生士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現場急救,還要熟練掌握現場組織指揮、衛生裝備使用與維修,以及防疫、駕駛、通信等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下一步,他們將把此次參演的收獲轉化為課堂實踐教學內容,更好地實現課堂與戰場的對接。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1019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