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全球核軍控陷入“多事之秋”

2019年06月27日 10:32:26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美國退出、俄羅斯暫停履行《中導條約》,伊朗核問題引發劍拔弩張,全球核軍控體係正在坍塌——全球核軍控陷入“多事之秋”

    當前,全球核軍控正處在“不進則退”的多事之秋——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暫停履行《中導條約》,伊朗核問題引發劍拔弩張,這使長久以來形成的全球核軍控體係正在坍塌。與此同時,核材料走私、核恐怖主義活動不斷增加,全球核軍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如何緩解核大國之間的博弈,加強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之間的溝通,防范核恐怖主義等已成為影響全球核軍控的重要議題,值得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背景——

    全球核軍控“三個階段”陷停滯

    核武器具有超強的殺傷力與破壞性,自出現後,國際社會便開始了防止核武器擴散並消除核武器的努力,也開啟了全球核軍控的進程。全球核軍控狹義上是指對核武器的管控,廣義上則涉及核不擴散、核恐怖主義等問題。自核武器問世以來,有關核軍控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全球核軍控的開啟階段。美蘇英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為維護其核壟斷地位,防止核擴散成為全球核軍控的早期目標,標誌性成果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建立。該機構有兩大目標:一是謀求加速和擴大原子能對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榮的貢獻;二是盡其所能,確保由其本身、或經其請求、或在其監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致用于推進任何軍事目的。不過,除國際原子能機構外,全球核軍控在這一階段的成果寥寥無幾。

    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全球核軍控全面快速發展時期。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美蘇兩國都意識到核戰爭的巨大危險。1968年,聯合國通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確立了核裁軍、防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標,成為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基石,奠定了全球核治理的制度基礎。美蘇兩國這一階段在核軍控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如《美蘇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72年)、《美蘇關于限制反彈道導彈係統條約》(1972年)、《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1987年)、《美蘇第一階段消減戰略武器條約》(1991年)等,成為引領全球核軍控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區域無核區建設也取得較大發展,形成了拉丁美洲無核區、南太平洋無核區、東南亞無核區、非洲無核區。

    第三階段為21世紀以來的不均衡發展階段。冷戰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革,美國取得了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在軍事領域擁有超強的實力。在全球核軍控問題上,美國憑借自己的超強實力優勢,越來越採取保守態度。受此影響,美俄核裁軍放緩甚至陷入“開倒車”狀態。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在今年2月退出《中導條約》,嚴重損害全球核裁軍進程。此外,防范核恐怖主義和核擴散的壓力也不斷增加。

    現狀——

    全球核軍控“三大問題”難破解

    回顧全球核軍控的進程,應該説取得了一定成就,既避免了核戰爭,也限制了核國家的數量。但全球核軍控的核大國主導特點鮮明,大國戰略博弈、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之間的分歧等成為全球核軍控面臨的難題。

    核不擴散問題。受國際形勢影響,以伊朗核問題等為代表的地區核不擴散問題成為核不擴散領域的焦點問題。朝核問題是當今世界最棘手的安全難題之一,具有歷史遺留、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復雜因素,經歷多次戰爭危機與對話協商,至今依然沒有解決。伊朗核問題同樣涉及歷史、地區安全等諸多因素。目前,受美國制裁影響,伊朗國內經濟狀況惡化,對繼續履約産生質疑。日前,伊朗原子能組織宣布將突破濃縮鈾300公斤的存量上限。

    核恐怖主義問題。2010年的全球核安全峰會凝聚了世界各國領導人打擊核恐怖主義的共識。但在峰會結束後,由于缺少政治領導人的推動,後續有關協議與行動計劃陷入難以落實的困境。全球極端勢力又呈復蘇之勢,“伊斯蘭國”被打散後,“獨狼式”襲擊不斷。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制造核武器的門檻大大降低,恐怖分子可能獲取核技術,核恐怖主義的風險顯著增加。

    全球核裁軍乏力。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先後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加大更新核武器投入,研發新型核武器,提高核威懾力,甚至暗示美國將擴大核武器使用條件,提高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今年2月,美國正式啟動退出《中導條約》,為發展該條約所限制的武器“松綁”。俄羅斯則針鋒相對,宣布暫停履行條約義務。照此趨勢發展,美俄核裁軍不僅會陷入停滯,甚至有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的危險。

    前景——

    全球核軍控“三組力量”爭不休

    展望未來,全球核軍控將受到核大國、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國家與核恐怖組織等三組力量不斷博弈的影響。

    全球核大國博弈依然會主導全球核軍控的進程。毋庸置疑,美俄掌握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核武器,在全球核軍控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克裏米亞危機以來,美俄關係持續惡化,既有核裁軍進展中斷。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以“實力優先”為導向,提出要重返大國競爭時代,導致大國競爭加劇,在核軍控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甚至導致冷戰時期形成的全球核軍控體係正在坍塌。

    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的博弈會引發全球核治理變革。《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將美俄等五國規定為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即有核武器國家,其他國家為無核武器國家。條約對無核武器國家防擴散的義務有明確界定,但對有核武器國家核裁軍義務的定義十分模糊,這種安排導致無核國家與有核國家矛盾不斷。與核大國一味強調核不擴散不同,無核國家認為,只有核軍控取得重大進展,核擴散才能得以制止。2017年7月,聯合國通過《禁止核武器條約》,這是無核國家長期努力的結果,將影響全球核軍控的長遠發展。

    國家和核恐怖組織之間的博弈將影響全球核軍控的效果。由于核材料走私、核技術門檻降低等,作為非國家行為體的恐怖組織掌握核武器正在成為全球核軍控面臨的新問題。在反恐問題上,國際社會已達成廣泛共識,但應對全球核恐怖主義,更需要國際社會的齊心協力。一旦核恐怖組織得逞,全球核軍控將遭受巨大衝擊,圍繞全球核軍控的方向與進程會更加復雜。(淩勝利、周昶)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