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雷達總師的“超值人生”

2019年05月24日 11:49:44 來源: 解放軍報

    照片提供:崔功榮

    東方漸露魚肚白,都市街道熱鬧喧囂,這是北京早晨6點的景象。學生、上班族、晨練老人,構成都市一道充滿活力的風景線。

    史仁傑也是晨練老人中的一員。置身于人群中,你很難分辨出他和別的老人有什麼區別。花白的頭髮、零星的老人斑、幹裂的嘴唇……誰能想到,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就是多次為神舟飛船保駕護航的“回收一號”雷達總設計師。

    今年80歲的史仁傑已經退了休,還堅持著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早晨6點起床,鍛煉半小時,再學習1小時,然後開始工作。正是這種嚴于律己的工作和生活習慣,讓他擁有了一個超值的人生。

    人物小傳:史仁傑,航太科工集團某研究所“回收一號”雷達總設計師,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國防科技工業係統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人一生的價值大小,在于為祖國做了多少貢獻”

    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出生在貧窮佃戶家的孩子成長為全國聞名的雷達專家?答案寫在他不凡的人生經歷中——

    史仁傑在航太領域取得了多項成就,主持研制的“回收一號”雷達多次為神舟飛船保駕護航,因此他獲得了數不勝數的榮譽。

    在史仁傑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銘記第一個榮譽。剛入職不久,史仁傑被選派出國學習,並在此過程中光榮入伍。在學習之余,史仁傑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共108頁。“我學的是俄語,當時看了10大本俄文筆記。”史仁傑比畫了下高度,大概有4本《牛津詞典》摞起來那麼厚,“參考了54本書,108篇文獻。”

    這篇文章完成後,史仁傑榮立三等功。這是他的第一個榮譽,是組織對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激勵。

    “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激勵著我們風雨無阻、砥礪前行。”史仁傑説。

    生于新時代的我們很難體會到,新中國成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飽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對史仁傑來説,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沉重。

    史仁傑生于一個貧窮的佃戶家庭,每到年關地主來收債,他都會被母親抱在懷裏,跑到山裏躲債。呼呼的風聲、地主狗腿子的吆喝聲、母親無助的哭泣聲,成為他幼時的記憶。貧窮,讓史仁傑差點因為交不起一鬥米的學費而退學。以至于後來,史仁傑看《白毛女》時,總會回憶起兒時的家境艱難,看一次哭一次。

    溧陽解放的那一天,史仁傑記憶深刻。1949年4月25日,天有些陰,細雨濛濛像一層紗籠罩著田野。史仁傑的二哥帶著他去迎接解放軍。

    隨著溧陽解放,地主被打倒,他家分到了十幾畝地,父母欣喜不已,晚上在油燈下一遍遍地翻看土地證。

    新中國成立,讓窮苦農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從此,共産黨人的信仰,在他心中築起了一座精神豐碑。走進軍工戰線的他誓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中國雷達事業奉獻一生。”

    事實上他做到了。從青蔥少年到耄耋老人,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雷達事業。

    “幹工作不是一件苦事難事。”史仁傑始終這樣認為,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幹事業幹出成果,這是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情。他常説:“人一生的價值大小,在于為祖國做了多少貢獻。我幹了不少事,我的人生也算超值了。”

    憑著不放棄、不服輸的勁頭,從中專生一路成長為雷達總師

    1958年,航太科工集團某研究所成立。不久,研究所在全國范圍內招收科技人才。當時,史仁傑學的是比較“稀罕”的雷達專業,中專畢業後,他很幸運地來到了這個研究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第二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當時只有0.4%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也就是説,大概1000個人中,只有4個人上過大學。

    如果是在老家溧陽,擁有中專學歷的史仁傑可以説是“香餑餑”。但是在這個群英薈萃的研究所,史仁傑沒有任何優勢。

    “當時我是所裏學歷最低的。”史仁傑回憶説,後來當上研究員、總師,是同事支援幫助和自己努力奮鬥出來的結果。

    史仁傑給自己定下每天學習5小時的計劃,他嚴格按計劃執行。這一執行,就是一輩子。

    史仁傑學歷不高,組織給予了他很多幫助與支援。剛到所裏不久,組織便交給史仁傑一項全新的科研任務。這令他既感動,也感到“壓力山大”。

    根據任務需要,他被派出國學習,學的是最新的設備技術,史仁傑格外珍惜這次機會。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知識,一邊刻苦學習理論知識,一邊熟悉設備使用。“後來,我對設備再熟悉不過,閉著眼睛都能操作。”

    史仁傑的工作方式是想到一個好點子,便馬上找資料。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圖書館的常客。那時候的檢索方式不像現在這麼便捷,沒有電腦檢索,只能人工搜尋。史仁傑就靠著圖書館的檢索手冊,查閱相關資料。

    幾個月後,史仁傑發現“總是依靠圖書館的檢索手冊,既費時又費力。”一來二去,史仁傑萌生一個念頭:整理一本自己的檢索手冊。

    説幹就幹。從那以後,他每次找到需要的資料,就會在自己的筆電上詳細地記錄資料的題目、所在書籍的頁數及放置位置。久而久之,他便有了一本10多萬字的檢索手冊。

    這種學習勁頭在他多年工作中始終保持。學習英語時,他買了一本《簡明英語教材》,對照課本自制了長10釐米、寬2釐米的單詞卡,正面寫單詞,背面記漢字和拼音。他把單詞卡塞進兜裏,走到哪兒帶到哪兒,走到哪兒背到哪兒。上班走路他在背,甚至連吃飯也要背上幾個。

    沒有人教他怎麼讀,他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發音。他笑著説:“我學的是啞巴英語,只會看不會説。”他採用迴圈記憶法,給自己制訂每天背30個單詞的計劃。堅持了2年多時間,他就可以看懂專業內的英文資料書籍了。後來,他通過了單位組織的英語水準考試,順利拿到了合格證。

    史仁傑憑著一股不放棄、不服輸的勁頭,從一名普通的中專畢業生、一位基層的技術人員,一路成長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直到總師。

    他拓展了生命的寬度,更延伸了生命的長度

    有句話講,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改變它的寬度。

    而史仁傑的一生,不僅拓展了生命的寬度,更延伸了生命的長度。在多出來的時間裏,他散發出了更多的光與熱。

    “為什麼説我的人生超值呢?醫生説我只能活到65歲,但手術成功了,我又多了十幾年,又有更多時間為祖國作貢獻。”

    史仁傑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經歷了太多的苦難。

    年輕時,脾臟腫大讓他當飛行員的夢想破滅,他不得不切除了脾。工作後積勞成疾,他的肝病越來越嚴重。在多年的雷達研制過程中,他老毛病時常發作,勞累時疼痛難忍。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放下工作。就連一向支援他工作的妻子,也開始擔心起來,“工作,你成天就知道工作。”

    其實,史仁傑並不是一味地只知道工作而不愛惜自己健康的人。他認為,只有身體健康,有了“革命的本錢”才能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

    2004年,史仁傑被確診為肝癌。他向所領導報告病情時説:“你們不要為我難過,我準備做肝移植手術。如果不成功,我就走了,也不遺憾。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要我做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如果手術成功,我就再幹幾年,為國家多做幾件事。”

    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第二年春天,身體剛剛恢復的他便投入到工作中。這一年,行業裏有一個新産品的研究計劃,專家們經過一番調研,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一家經驗豐富的研究所去完成。

    史仁傑覺得本所可以,他找專家溝通:“我們一定會搞出符合你們要求的産品。”

    回到研究所以後,所領導認為這項研究風險太大。

    “我認為值得爭取。”史仁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説,對企業發展來説,永遠是逆水行舟,只有敢于迎難而上,才能有大突破、大發展。

    經過多次討論,大家統一了思想:上!

    史仁傑和同事們反覆修改方案,進行各種評估,前後做了6次報告才得以通過。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史仁傑説,那天淩晨5點,結果出來了,研究所拿下了這個項目。後來,經過3年的艱苦攻關,他們完成了這個高難項目的研發工作。

    史仁傑從死神手裏奪回了自己的生命,並讓余生格外光彩絢爛。

    “我下一個目標,是活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也就是2021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一定努力。”史仁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退休後,史仁傑依然離不開他摯愛的事業。他利用點滴時間,撰寫出一部60萬字的文集——《超值人生》。“這部文集為我一生的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位80歲的航太人,在他有限的時間裏,實現了超值人生。(賀逸舒)

 

【糾錯】 [責任編輯: 丁鵬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4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