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平均年齡27歲的英靈方陣: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2019年04月05日 08:58:24 來源: 人民日報

    原標題: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青山埋忠骨 魂牽戈壁灘

    清明節,發射中心科技人員和中小學生瞻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在距離載人航太發射場7公里處,760多名曾經的航太工作者長眠于此——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在這座陵園裏,安葬著共和國的元帥、將軍和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聶榮臻元帥生前曾四次來到這裏,直接指揮國防科技試驗,包括1966年我國首次進行的原子彈和導彈的結合試驗。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元帥與世長辭,選擇了安葬在這裏。

    聶帥身後,760多座墓碑排成整齊的軍陣,莊嚴肅穆,如同整裝待發的將士,令人肅然起敬。發射場建設初期,第一代航太人在自然條件和生活保障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吃野菜、住地窩,挖水庫、建塔架,很多人因為重度營養不良和勞累過度,倒在了戈壁灘上,再也沒有起來……

    王來是1960年入伍的河南籍戰士,預備黨員。1965年10月20日下午,在卸載剩余液氧時,火箭推進劑突然著火,火苗點著了液氧車旁邊的一叢駱駝刺。戰友武潤喜的衣服首先燃燒起來,年僅24歲的王來立即救戰友,兩人都變成了火人。王來身上火勢猛烈,已經不能立刻撲滅,在這緊急關頭,王來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原地待援,他首先想到了液氧裝備的安全——如果引燃液氧車進而引爆整個特種燃料庫區,後果不堪設想。于是,已成火人的王來憑著最後一口氣,向著遠離裝備車輛的戈壁灘跑去,一米、兩米、三米……王來最後倒在戈壁灘中,壯烈犧牲,身後的沙地裏留下了38個腳印。

    導彈兵李再林執行導彈殘骸搜索任務時,因為深入大漠失去方向又突遇風沙,倒在了茫茫大漠裏。他的身後,有一條幾百米長的爬行軌跡,他的頭向著導彈的落點。為了尋找寶貴的導彈測試結果,21歲的李再林渴死在沙漠裏。

    高級工程師謝秀玉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後一項課題。肺癌手術後,她把同事叫到病床前交代:“資料都在這個包裏,你們拿去用吧。”同事們完成了她最後的成果,謝秀玉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鄭重地署在最前面。

    1987年春天,雷達技術人員胡文全因胃部劇痛被送進醫院,檢查結果為癌症,深度擴散。手術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領導勸他安心養病,他説:“今年任務多,我哪有心思躺在病床上喲!”同事前來探望,他從頭到尾談的是雷達該如何改進、對接還有什麼問題……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把同事們叫到病房,把沒有做完的課題一一交代清楚。

    陵園裏有一排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四個字。這九座無名烈士墓,代表著九位鐵道兵。1958年,他們在建設發射中心鐵路時犧牲在距離這裏200多公里的下河清鄉,直到2013年,當地村民才找到發射中心説明當時幾位烈士犧牲的情況,但他們的名字已經無從搜尋。他們同十萬大軍開進茫茫戈壁,憑著“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這句東風航太人最響亮、最悲壯、最豪邁的誓言,在大漠戈壁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航太城。

    很多曾經在這片戈壁灘戰鬥過的人臨終前都會囑托“把我的骨灰送回戈壁灘”。青山有幸埋忠骨,魂牽夢繞戈壁灘。這裏安葬的英靈,平均年齡只有27歲!27歲,正是青春綻放的年紀,但他們選擇了航太,選擇了大漠,選擇了犧牲,也選擇了榮光!

    每逢重大發射任務之前,航太科技工作者們都會到烈士陵園來緬懷先烈,繼承革命先輩優良傳統,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張立新 楊桂錦)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101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