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第二故鄉”:水兵心中的詩和遠方

2018年04月18日 12:40:31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遊弋在遠海大洋,戰艦是流動的國土,也是艦艇命名城市的亮麗名片,請看——

    “第二故鄉”:水兵心中的詩和遠方

    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邀請共建城市小學生參加軍事夏令營活動。圖為小學生們在參觀軍史館。史奎吉 

    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一周年生日慶典暨艦艇命名典禮上,人民海軍的第一批艦艇被以“井岡山”“延安”“遵義”“古田”等革命聖地的地名命名。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我國大部分戰艦採取城市地名加艦艇舷號的方式命名。

    遊弋在遠海大洋,戰艦是流動的國土,也是艦艇命名城市的亮麗名片,承載著遠航水兵的青春夢想,聯結著水兵與“第二故鄉”的情感寄托。無論身處何方,艦艇和水兵的一舉一動都在演繹著新的城市故事;無論航行有多遠,水兵永遠都牽動著“第二故鄉”人們關注的目光。

    從送錢送物到送學送教——

    文化教育擁軍助力官兵學歷升級

    3月7日,海軍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水兵學習室裏秩序井然,首批報名參加揚州職業大學進行學歷升級的73名揚州艦官兵正在進行期中考試。

    學習室裏,負責監考的人員不是穿軍裝的部隊人員,而是專程趕來的揚州職業大學6名教師。

    這次考試,源于揚州艦和揚州職業大學于去年簽訂的“艦校合作辦學暨教育擁軍”協議。根據該協議,揚州艦官兵可以在職報考揚州職業大學電腦、電氣工程等專業,由學校通過網上教學和派教師到府授課等形式幫助官兵學習深造,課程修完通過考試的官兵可獲得全國高等院校大專畢業證書。

    採取同樣的方式,徐州工程學院為徐州艦的61名官兵送學送考到艦艇,免費為官兵開展學歷升級培訓。

    泰州學院也在“線上+線下”輔導基礎上增加了艦上小組學習的教學模式,惠及報名學習的350余名官兵及親屬。

    泰州市還在泰州艦開設“流動圖書站”,先後贈送了軍事、人文、地理、經濟、歷史、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數千冊圖書,豐富了官兵文化生活。

    從千篇一律到各施所長——

    挖掘優勢資源打造特色艦艇文化

    輕刷指紋便完成離艦登記,艦員的身份資訊、請假事由、離歸艦時間、外出去向等資料在艦艇值班室電腦螢幕上條條在列;輕刷“一卡通”就能完成圖書借閱、洗衣取衣。廈門艦政委宋振明介紹,這些“智慧生活”帶來的便利,得益于廈門市的科技智力支援。

    距科技擁軍的廈門市900多公里的黃岡市,則利用紅色文化擁軍幫助黃岡艦官兵傳承紅色基因、夯實理想信念。

    黃岡市地處大別山南麓,境內有紅安、麻城兩大全國著名將軍縣,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區。黃岡市利用自身豐厚的紅色教育資源,與黃岡艦攜手打造了艦艇通道文化品牌。展板“黃麻起義”“劉鄧挺進大別山”等,為黃岡艦營造出濃厚的戰鬥氛圍;黃岡市詞曲家為黃岡艦譜寫的艦歌《礪劍在大洋》,激勵官兵思戰敢戰的昂揚鬥志。

    “以前命名城市與艦艇共建,多是茶話會、文藝演出等活動,內容和形式基本上都一樣。”某驅逐艦支隊領導深有感觸地向記者介紹,近年來隨著共建不斷深入,各命名城市紛紛挖掘自身的優勢資源,幫助打造極具特色的艦艇文化,受到官兵歡迎。

    從來而不往到雙向互動——

    發揮艦艇自身特點釋放宣教功能

    某驅逐艦支隊常年擔負各種戰備值班任務,艦艇年平均出海200天以上。以往搞雙擁共建多是地方幹部群眾來駐地慰問官兵,部隊官兵忙于戰備訓練,很少與共建城市互動。

    “軍民共建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我們要充分依托海軍文化特色和艦艇任務特點,讓戰艦成為‘城市名片’和‘形象大使’。”基于這樣的理念,該支隊抓住艦艇出訪、外事接待、軍地聯誼等時機,圍繞共建城市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積極開展中國文化名城主題宣傳,向到訪國民眾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2015年,益陽艦執行遠洋護航任務並進行環球訪問時,該支隊在通道一隅,專門設立益陽文化區,利用圖文並茂的展板形式,將益陽獨特的“黑茶採制技藝”“地花鼓”等文化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同時,官兵“走向大洋、面向世界”的豪情壯志和體現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成就的《孫子兵法》,通過益陽久負盛名的竹雕技藝懸挂在通道一側,既有濃濃的軍味,又展示了益陽的文化魅力,在不少國家民眾中掀起了一股“益陽熱”。

    帶出去的是文化影響,帶回來的是見聞財富。2013年,常州艦圓滿完成亞丁灣護航任務後,官兵受邀在常州市黨政機關和院校宣講戰風鬥浪、與海盜鬥智鬥勇的事跡,深深感染了聆聽報告的地方民眾和院校師生。與此同時,常州艦官兵還多次到常州市共商雙擁發展大計、走進“軍民共建道德講堂”,與常州市民進行多層次互動交流,共同傳遞正能量。時任常州市領導表示,常州艦官兵在護航任務中展現出來的不畏困難、勇于挑戰的精神,將鼓舞常州人民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從一城對一艦到一城對多艦——

    “為兵服務共同體”構建共建新格局

    步入新時代,戰艦與命名城市雙擁共建工作如何取得突破?如何讓命名城市擁軍舉措從“一對一”向“一對多”轉變,惠及部隊更多官兵?2月上旬,某驅逐艦支隊邀請艦艇命名城市雙擁工作小組領導召開聯席會議,希望通過整合軍地優勢資源,創新深化雙擁活動內容載體,實現艦城資源共建共用,構建共建新格局,促進軍民共同發展。

    進入新時代,艦城雙擁共建要有新氣象。記者了解到,西安市利用自身文化底蘊,協調師資力量到該支隊為官兵進行民樂、書畫等興趣特長培訓;鄭州市積極協調派遣名校講師到部隊開辦“名師課堂”,幫助支隊官兵提高精神文化層次;舟山市司法局與支隊建立法律援助機制,幫助官兵家庭解決涉法涉訴問題,維護軍人軍屬的合法權益;揚州市派遣所屬醫院知名專家教授到支隊進行健康巡診、開展健康講座,提高官兵身體素質和健康水準……

    城市把官兵當親人,時刻牽挂他們的冷暖;官兵把城市當作“第二故鄉”,深深愛著家鄉人民。

    2016年7月下旬,荊州市遭受特大暴雨。荊州艦官兵出海歸來,得知“第二故鄉”遭受洪澇災害後,自發捐款,並舉行簽字儀式鼓勵“家鄉”人民重建家園。

    除了面對災害挺身而出積極救助,艦艇部隊官兵還利用重大節日、慶典活動、命名紀念日等時機,開展“三送”活動:送建議給黨委政府,派艦領導參加命名城市“兩會”、經濟發展論壇等;送報告給人民群眾,派“水兵宣講團”介紹海洋和海軍;送愛心給貧困學生,經常給予電話關懷、書信交流、經濟資助。

    濟南艦、黃岡艦持續開展“艦城共建手拉手”扶貧、助學活動,濟南艦官兵先後幫助濟南市1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有的直至走上工作崗位。(陳國全 代宗鋒 林健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9852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