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從《紅海行動》談現代戰爭:狙擊大戰是電影演繹

2018年03月18日 10:46:46 來源: 羊城晚報

    原標題:從《紅海行動》談現代戰爭的格鬥和武器

    1

    一部以“槍彈和炸藥”為主的團隊戰爭片

    兩年前,中國動作電影陷入低潮期,成龍遲暮滄桑,李連傑退隱玩起功守道,甄子丹獨木難撐。2017年,吳京帶著《戰狼2》,以“軍事+格鬥”的題材掀起一波動作片熱潮。2018年年初,《紅海行動》票房突破26億元,口碑更碾壓《戰狼2》,一句“勇者無敵,強者無懼”盡顯中國蛟龍部隊霸氣。

    如果説《戰狼2》是披著軍事皮的吳京的個人功夫片,那麼《紅海行動》則是一部以“槍彈和炸藥”為主的團隊戰爭片。

    正因為寫實而殘酷,電影中近身格鬥的牙咬、裸絞格外令人震撼。8個人對付150人,這不僅是槍炮的功勞,也是拳腿的勝利。蛟龍突擊隊寸頭女兵佟莉裸絞(柔術中從對手背後實施絞殺的招數)恐怖分子,阻止了一場臟彈危機。劇情之外,佟莉的扮演者蔣璐霞是全國少林拳武術冠軍、MMA(綜合格鬥)愛好者。狙擊手顧順的扮演者黃景瑜也是巴西柔術藍帶,還是上海學院賽SHBJJ(上海巴西柔術)的冠軍。

    有人説:“從無人機到M249機槍,都離我們太遠,唯有拳腿是我們和蛟龍部隊成員共同的武器。”《紅海行動》後,特種兵到底多能打再次成為話題。其實,在現實的搏擊擂臺之上,軍人也是一股強勁的勢力:中國武警名將馮興禮KO費爾南多闖入“諸神之戰”(昆侖決的招牌賽事)16強;“諸神之戰”初代冠軍祖耶夫是名白俄羅斯的反恐特警;UFC(無限制綜合格鬥)名將提姆·肯尼迪是“綠色貝雷帽”特種部隊狙擊手兼教官,參加伊拉克戰爭獲得綠色貝雷帽銅星勳章,簡直是顧順的美國版。

    另外,在知乎網上,一位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種部隊成員對影片槍械和戰術問題的回答獲得了53637讚,説明人們對軍事行動中槍械和戰術的興趣。

    今天,我們採訪現役法國外籍軍團第二傘兵團第四作戰連隊(狙擊、爆破)成員、第二傘兵團馬伽術(以色列格鬥術)教官——肖一夫,揭秘國際部隊中徒手格鬥、槍械、體能、戰術以及訓練的真實情況。

    法國外籍軍團創立于1831年,是由外國志願兵組成的陸軍正規部隊,被稱為法國戰鬥力最強部隊。法國外籍軍團錄取率只有10%,其中相當部分來自東歐的戰鬥民族,在這樣全球化雇傭兵競爭中十裏挑一,軍團戰鬥力可想而知。

    2

    擂臺、街頭和軍事格鬥三者之間差別

    肖一夫在進入法國外籍軍團前是一位業余格鬥運動員,MMA戰績6戰全勝,還是國際馬伽術聯盟IKMF中國區官方教官。這個資質對他進入法國外籍軍團有加分。

    肖一夫説:“進入法國外籍軍團如果有特長,比如有醫生資質,做過消防員,甚至是格鬥運動員,都會是加分項。”

    《紅海行動》中蛟龍隊員在肉搏中用到了牙咬、裸絞,跟武俠片中的無影腿相去甚遠,肖一夫對格鬥、自衛術和軍事技能非常了解,所以話題就從擂臺格鬥、街頭格鬥和軍事格鬥的差別談起。

    “擂臺格鬥,有規則有級別,公平競技,屬于體育。街頭格鬥不存在完全公平,沒規則,還可以不是一個級別,甚至可能不是面對一個人,還有武器,因此需要用最快時間解決問題擺脫危險。軍隊搏殺屬于戰場上近距離遭遇戰,目的不是打倒,而是消滅敵人。三種情況下,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街頭,格鬥冠軍遇到一幫拿刀衝過來的敵人可能不知所措。打個比方,奧運射擊冠軍跟一個士兵比,純技術士兵肯定輸,但是讓他們上戰場,一人一把槍,看誰能殺死對方。奧運冠軍估計夠嗆,他可能連怎麼隱蔽都不知道,大家思考問題的方法不一樣。”

    在部隊訓練體係中,格鬥訓練並不是重點,90%以上都是武器使用、體能和軍事技巧。

    “一個士兵的訓練時間和精力是很寶貴的,從戰場需要和任務需求來看,比格鬥有用的東西太多。格鬥是一個體育項目,可以鍛煉士兵身體和心理素質,但在戰場上,懂得攀岩、速降、武裝泅渡、野外生存、報出對方位置、呼叫空中支援,甚至能畫地圖都比會格鬥有用太多。”

    “我在部隊接觸的格鬥技術95%以上是武器格鬥。因為士兵執行任務時,身上有很多裝備,如背包、作戰背心、頭盔等等,背著這麼多東西的時候,常規方法很難把動作做得精細。比如説要拿背裸絞,敵人背上有背包,脖子上還有遮擋物什麼的,動作就很難做到位。所以軍隊搏擊動作以簡潔為主,無法太細膩。其次要活用手中的武器,步槍就算沒有子彈,總比空著手強吧,用步槍槍托砸、槍管捅,都比拳頭有殺傷力得多。”

    這就解釋為何《紅海行動》中,蛟龍隊員的動作看起來簡單粗暴,無所不用其極,佟莉的裸絞也並非一次成型,而是嘗試了幾個變化才艱難拿到位置。

    部隊平時格鬥課程並不多,但為了特定的任務也會增加格鬥訓練課,可這些任務並不是戰爭,而是站崗、執勤。法國外籍兵團有時執行維和任務,比如巴黎恐怖襲擊執勤、歐洲杯站崗、看管難民營、排查平民等,此時格鬥就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排查危險時需要搜身,檢查武器,為了防止有人搶槍,需要有一定的近身格鬥能力。實際上這些格鬥技術跟民間用的格鬥也有區別。因為部隊不會花太多時間訓練,太精細的技術很花時間,不容易被人記住。但是士兵執行任務都是一個小組。不論格鬥術精不精,被控制人都會順著你倒下,為什麼呢?因為你旁邊有兩個戰友拿著槍指著他。”

    3

    馬伽術:為特種部隊設計的“戰地生存術”

    在與恐怖分子的對峙中,軍用馬伽術是非常有利的武器。馬伽術最初為以色列特種部隊設計的“戰地生存術”。遇到突發的危機時,往往沒有足夠思考和判斷的時間,復雜的格鬥技術常常被拋于腦後,只有簡潔的動作才能在危機時刻真正發揮作用。

    肖一夫説:“馬伽術並非是一套格鬥技巧,而是一種防禦體係的概念,從軍警到平民分為很多級別,平民裏還分為婦女、兒童類。很多人將馬伽術誤解成跟泰拳一樣的招式,其實不是一回事。有人想用馬伽術打比賽也不可能,大部分技術是規則禁止的。未成年人學習的馬伽術,包括火災、地震逃生、被綁架怎麼辦、如何記住犯罪分子面部特徵和車牌號等。防衛技術不光是打鬥,平民遇到恐怖分子,最大理念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求生,成功跑掉;執法人員遇到恐怖分子就不能跑,還要控制他,因此警用的東西技術最復雜;軍人遇到恐怖分子就用武器和戰術消滅他。職業不一樣,思考方式不一樣。”

    作為馬伽術教官,在日常訓練中肖一夫也會引入馬伽術的抗壓訓練。肖一夫會讓學員閉上眼睛,教練持道具武器伺機進攻,當教練大喊學員的名字時,學員可以睜眼,教練同時發起攻擊,模擬一個突然襲擊的情況。

    “壓力訓練就是訓練人在緊張環境下的第一反應和判斷力。遇到危險時,人的血壓上升、心率提高,會有頭皮發麻和腿軟的生理疲勞狀態,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冷靜的判斷、作出正確的反應決定了你的生存機會。”

    肖一夫還會讓學員進行大強度體能訓練,當他們相當疲勞後就要求他們完成解繩子的任務,這也是進行身體疲勞狀態下大腦冷靜判斷的能力。“戰爭遇到的都是突發狀況,抗壓能力非常重要。”

    在《紅海行動》中,真實殘酷的戰爭也給一線的蛟龍隊員心理上巨大的壓力,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最終隊員冷靜完成任務,這份心理素質也是練出來的。

    4

    現代戰爭中,體能有多重要?

    《紅海行動》中蛟龍隊員體能成為一大槽點,知乎回答裏談到:“那個女兵一身重裝備在那種情況下奔襲、翻滾、攀爬、格鬥,持續了這麼久,體力消耗你們看不到嗎?還能端著個20多斤的機槍頂在肩膀上打?你們把女兵當牲口使?武術冠軍不是人?從小習武不會累?”這一點肖一夫的答案更加有説服力,因為他使用過佟莉的同款M249。

    “特種兵體能要求非常高,因為現在越來越多裝備和儀器,負重很大。尤其是一些特殊職業,機槍手、狙擊手、醫療兵,額外多帶很多東西。影片用的M249槍戰鬥重量9.1公斤,標準負重600發子彈,還得加4個備用彈夾,除了彈藥還要帶備用槍管,因為M249射速很高,戰鬥狀態隨時要換槍管。另外還要帶手槍,兩個手槍彈夾。加上作戰背心凈重16公斤,加上背包,機槍手要負重40公斤以上。這還不算隨身醫療包、鉗子、刀、手電、補給等,因此女機槍手極為罕見,對體能要求太大。”

    部隊平時有很多體能訓練,體能訓練的效率高,一定程度可以決定戰爭勝負。“直白點説,花半年業余時間鑽研格鬥,不會有什麼太高造詣。但用半年去訓練體能,負重跑、負重游泳,能力很快提升,執行任務的時候我能多帶兩個彈夾,移動速度快,規定時間內比你更快到達制高點,這比UFC冠軍都好使。”

    5

    軍隊格鬥技術盛行的原因

    如此説來,部隊中應該都是鐵人三項高手,為何會走出那麼多格鬥運動員呢?這並非是戰爭需要,而是軍隊“競爭”文化導致的。

    肖一夫説:“法國外籍軍團有很多格鬥俱樂部、小社團,也經常跟地方打交流賽,周末有大量格鬥活動和訓練課,格鬥風氣很濃烈。格鬥不算主要大綱重點訓練課,但軍人們卻非常熱衷,有兩個理由。

    第一、搏擊運動帶給人意志力和心理的鍛煉是其他運動替代不了。格鬥是一項直面恐懼的運動,是與對手正面交鋒,甚至互相傷害的運動,可以看作徒手戰爭。

    第二、雖然軍隊中沒有太多機會用格鬥技術對付敵人,但是你可以經常用這些技術跟戰友解決一些問題。跟誰有矛盾,找個地方打一架,這就是男人的做法。”

    軍用格鬥技術:

    1、CQC(Close QuarterCombat)近身格鬥術,用于叢林戰、室內戰。由海豹突擊隊教練、李小龍傳人保羅·凡奈克設計。包含巴西柔術的關節技巧、泰拳的肘膝技巧、拳擊出拳技巧、截拳道的簡潔實用和馬伽術的自衛技巧。

    2、西斯特(Systema)用于暗殺和反暗殺。起源于哥薩克族的秘傳武術,列為蘇聯國家機密,提煉出暗殺技術。比如它會教授你在突然被塑膠袋套住腦袋時,張大嘴巴大口吸氣將塑膠袋吸入口中將其咬破,破解窒息。西斯特包含“泛武器化”體係,即可以將身邊的任何東西化為武器,無論是一把梳子,一個發夾都可以隨時成為致命武器。

    3、馬伽術(KravMaga)最初是為以色列特種部隊設計,只有簡潔的動作才能在危機時刻真正發揮作用,令你快速擺脫危險,這是馬伽術的格鬥理念。馬伽術不僅是一種格鬥技巧,更是一種自衛哲學,在對付持械的敵人時,應該盡量用最小動作使對方武器偏離攻擊軸線,對揮刀動作進行截擊同時攻擊對手要害,盡量向對手側面或者死角移動。

    “馬伽術是一種生活之道,我們必須時刻做好戰鬥的準備,領悟戰鬥的精髓,永不放棄,無論明天我們會單獨面對2個或者3個、4個敵人,你必須全力去擊敗他們。”

    6

    戰場鐵律:誰有大口徑武器誰是老大

    《紅海行動》中,從手槍、重機槍、迫擊炮、坦克到無人機,不同武器各顯神通。那麼戰場上武器是如何進行選擇的呢?

    肖一夫説:“一般是由任務決定使用的武器。比如步兵的武器主要是步槍,在戰場上手槍用到的機會不多。一般只有兩種情況下會使用手槍:第一是主武器故障或沒彈藥了,第二是跟敵人交戰距離30米以內,這就非常可怕了。在戰場上手槍是備用的應急武器,發揮不了主要用途。但如果是人質營救的話,手槍發揮的作用比步槍更大。因為5米以內的距離,需要精準射擊擊斃劫匪,這時手槍的便利性就出來了。步槍在這個距離內的瞄準難度大過手槍。”也正是這樣的理念,《紅海行動》在解救人質片段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手槍大戰。

    除了手槍之外,迫擊炮轟炸大巴車的影片內容給人極強的心理震撼,幾發炮彈之後現場慘烈,讓人重新審視迫擊炮的威力。“迫擊炮對步兵是無可取代的火力支援武器,從火力壓制的角度來看非常有效。81毫米的迫擊炮攻擊力很要命,而且能跟著連隊走,提供火力支援很快,比呼叫空中支援快速得多。在城市戰爭中,假如敵人躲在樓房裏,沒人會衝過去打巷戰,都是給迫擊炮班報個位置,直接用迫擊炮轟倒。”

    對地面部隊來説,“誰有大口徑武器誰是老大”,這是戰場鐵律。手槍打不過步槍,步槍打不過機槍,機槍幹不過迫擊炮,但最恐怖的還是空中火力。

    “無論是無人機、戰鬥機、武裝直升機,現在戰爭中有制空權和空中火力支援,非常重要。”《紅海行動》中無人機關鍵時刻炸毀坦克,讓蛟龍部隊得以全身而退。

    7

    狙擊大戰?那是電影演繹

    《紅海行動》中另一個經典場面來自蛟龍狙擊手跟恐怖分子狙擊手的對決。在真實的戰場環境下,狙擊手之間是否真的會PK?

    曾在法國外籍兵團擔任過狙擊教官的黃世家解釋實際戰場上的狙擊作戰情況:“狙擊小組最小配置為兩人,一個負責瞭望一個負責狙擊,任務范圍主要是人員和器材狙擊、偵查、掩護。瞭望人員負責通訊和掩護,狙擊手攜帶的武器有輕、重狙擊槍+自動步槍。狙擊小組也有三人組或者四人組,這樣可以進行同步多點打擊。多人小組的組長一般是瞭望通訊、有可能配有輕機槍,以上都是斬首任務和常規部隊配合。最後還有整編的狙擊小組,有八到十人,可以進行伏擊小型巡邏隊和車隊。”

    從這個解讀來説,《紅海行動》狙擊小組正是最小的兩人配置,也符合營救任務的特點。

    但狙擊手之間的PK在戰場上是小概率事件。肖一夫説:“狙擊手的優先狙殺目標,第一是機槍手,屬于一類狙殺目標,第二是迫擊炮兵,第三才是對方的指揮官。狙擊手狙殺戰鬥人員是一方面,但假如能精確報出對方重要人員的位置,給空中火力支援一個方位,不用開槍,幾個炮彈就過去了,比狙殺對方更重要。”

    對付狙擊手的手段第一是靠煙幕彈,然後就是靠大口徑武器:榴彈、反坦克火箭、迫擊炮,一掃一片,像電影裏那樣狙擊手對狙擊手概率太低了,屬于是戲劇性演繹。

    《紅海行動》與以往英雄主義電影另一個不同點就在于真實,主角並不是殺不死的超人,多名蛟龍隊員在營救行動中犧牲和受傷。那麼在營救行動中,怎樣情況下任務才會被終止呢?

    肖一夫説:“我沒有執行過營救行動,但任何任務都有標準,任務計劃中對什麼情況下任務終止是有明確標準的,比如指揮官陣亡或者受傷人數達到多少人,一旦達到其中一個情況,任務就會終止。而且從戰爭的思維方式來説,其實你打傷對方比打死更有效率,比如一個小組七個人,一個人陣亡剩下六個人,還能繼續任務,但是七個人有一個人受傷,或許就會終止任務,因為至少要抽出兩人照顧受傷者,會牽制太多。”(沈誠)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983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