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志願軍特等功臣王學風,哪裏才是你的家

2018年02月11日 14:45:23 來源: 解放軍報

    碭山之行

    2017年5月28日,我們驅車前往檔案上記載的英雄故裏——安徽省碭山縣。

    曾在碭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過的王東超全程陪同我們採訪,並講述了碭山縣獲知王學風籍貫的經過。

    1995年9月中旬,在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碭山縣委、縣政府考察團成員偶然看到“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王學風,江蘇碭山縣(現屬安徽,編者注)人”字樣後,異常激動。回去後,他們便開始英雄籍貫的查詢工作,然而,黨史、民政、檔案等部門都沒有找到有關英雄的記錄。盡管他們在當地報紙、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刊登徵詢啟事,卻始終未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2005年6月,王東超調入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因被王學風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抱著尋根問底的決心,開始了漫長的查尋工作。

    他從全縣的王姓村莊入手梳理,以有“學字輩分”人名的村莊為重點摸底調查。然而,他每天帶著希望出發,帶著失望而歸。有一天,王東超來到一個王姓村莊,一戶有“學字輩分”的人家跟王學風的情況有些相似。王家的第三個兒子據説是國民黨兵,1948年曾回過一次家,此後便音信全無,但家人只知其乳名不知其學名。好在家人説有從老墳上抬回來的石碑,這令王東超喜出望外,立即找到斷碑用清水衝洗,卻發現碑上刻著“王學恭”3個字。

    王東超不得不轉換思路,從部隊入手。多次電話溝通中,部隊的同志非常熱情,但反饋説:由于部隊多次移防,現存英雄的資料只有一張50年代的照片和一份簡單的資料介紹。2012年,王東超幾經周折得知,解放軍檔案館存有王學風的部分原始材料,他立即以碭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名義寄去一份委託書。8月11日,王東超收到對方挂號寄來的檔案材料,內有王學風的立功情況和事跡,其中籍貫一欄寫著:江蘇省碭山縣六區王寨鎮(見圖④)。

    此後數年間,碭山縣有關部門一直不間斷地搜尋王學風家人,仍無果,最終根據檔案認定英雄的籍貫為:安徽省碭山縣唐寨鎮王寨村(現更名為家和村)。

    5月29日上午,我們在王東超的陪同下來到家和村採訪,見到了王學風唯一健在的直係親屬——他的侄子王法順和王學風的少年夥伴王法祥、王法靈、王欽思3位老人。

    採訪中我們得知:王學風兄弟3人,大哥王欽佩,二哥王欽哲。當我們問他的兄長均是“欽字輩”為何王學風是“學字輩”時,村人答:王學風離村前沒有學名,只有乳名叫“寶豐”。

    據3位老人回憶,王學風兒時非常調皮,因父親早逝,是哥嫂將他養大成人。16歲時,他因與哥嫂負氣離家出走,但走後去了哪裏、做了什麼、怎麼改的名字,家人和村人一概不知,也沒人搜尋過他的下落。

    當我們將王學風的照片拿給3位老人辨認時,王法靈老人搖搖頭説:就嘴唇有點像,其他地方都不像。

    海陽之訪

    為尋求真相,我們也在山東省海陽市進行了實地採訪。

    海陽市北城陽村74歲村民王學國與照片中的王學風十分相似。王學國對我們説:1941年,他的大哥王學風15歲,被時任海陽盤石區黨組織負責人王建熙看中,接收為通信員。1942年夏天,16歲的王學風正式參軍入伍,據海陽檔案館記載,他入伍時為十三縱(海陽獨立營)戰士,後調入膠東軍分區特務連。當兵後,王學風先後向家裏捎過4封書信,最後一次是1948年春,地址是遼寧錦州。那一天,北城陽村李順城(時任地下黨交通員)捎信給王學風的父親王京義,讓他到留格莊村去拿王學風捎回來的棉花,包裹裏還夾著一封只有寥寥數語的信:革命就要勝利了,等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爹娘……此後,王學風再也沒有與家裏聯繫過。

    全國解放後,王京義屢次到當地民政部門搜尋兒子的下落,每次的答復都是:查無結果,有可能是失蹤了。

    1958年,政府向王學風的父親頒發了烈士證書,上書:王學風同志,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特追認為革命烈士。

    王京義拿到證書老淚縱橫,但激動過後,他對兒子的犧牲年份存有質疑,因為本村當兵的王保山、王保義在1943年和1944年分別在濟南和招遠見過王學風;1948年他還托人給家裏捎過棉花並附書信一封。

    1985年,王學風的父親滿懷遺憾地離世。臨終前,他把尋找大兒子王學風的任務交給四兒子王學國:“你一定要找到你大哥的下落,否則你爹在九泉之下難以瞑目!”

    王學國記不清是1994年還是1995年,他看到一檔介紹黃繼光、邱少雲、王學風等人英雄事跡的電視節目,心裏異常激動,原來大哥王學風並非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而是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並且是個大英雄。但如何查證哥哥的犧牲年月,到哪個部門查證?對于這位老實巴交並患有嚴重腿疾的農民來説,難如登天。

    2012年,王學風的侄子王茂磊在網上看到王東超尋找王學風的文章《歸來吧,跨隔世紀和國界的烈士英魂》後,立即將文章和照片發給四叔王學國。

    王學國激動地把照片拿給本家叔叔王京倫看,王京倫驚訝地望著王學國問:你在哪兒找到大侄子了?王學國問叔叔:您説這是不是俺大哥?王京倫不假思索地説:這就是你大哥,一點兒也沒有錯。王學國又將照片拿給堂兄王學水辨認,王學水端詳著照片説:“是你大哥。你大哥顴骨高,下巴尖,像你媽。”緊接著,王學國又把照片分別拿給村裏的20位老人看,大家一致説照片上的王學風就是北城陽村的王學風。

    2017年5月21日,接受我們採訪的王學風少年夥伴共8人,這些耄耋老人端詳著王學風的照片對我們説,照片上的王學風絕對就是同他們一起長大的王學風。

    2017年3月,我們曾在海陽市榮軍醫院採訪了東村街道澤子頭村的高成新老人。高成新雖90歲高齡,但耳聰目明,思維清晰。他説:1952年5月,我在朝鮮戰場上見到過王學風。我們倆當年在海陽一起當的兵、受的訓,後來分到兩個部隊。在朝鮮,我們是在兩支部隊急行軍途中偶遇的。當時我激動地摟著王學風説,真沒想到能在這裏碰上你。王學風也説沒想到能在朝鮮戰場上碰到海陽老鄉……此外,也是從北城陽村入伍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王新勤1978年回家探親時,曾親口對王京義説,入朝作戰時,他親眼見到過王學風。

    寄望讀者

    一個甲子的時光悠然而去,有多少往事已被歷史悄然湮沒,但在我們這個崇尚英雄的國度裏,一位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不應被淡忘,更不應找不到回家的路。

    如果説烈士的籍貫是安徽碭山,那麼該縣相關部門的檔案裏為何沒有留下與烈士有關的只言片語?

    如果説烈士的籍貫是山東海陽,那麼檔案中為何清晰地寫著:江蘇碭山?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曾採訪過海陽市朱吳鄉七寨村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孫兆樂,他對我們説:你們不能用現在的思維去思考幾十年前的戰爭。那時候朝鮮戰場條件很艱苦,糧食給養奇缺,特別是棉衣得不到補充,凍傷減員很多。戰場上,安葬好犧牲的戰友後,有的官兵會把戰友留下的衣服穿在身上。戰後根據烈士衣服上的地址進行登記,很多時候就張冠李戴了。

    這樣的説法,可否取信?

    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海陽市北城陽村那些還健在的王學風的少年夥伴們,緊緊拉著我們的手一遍遍地説:照片上的王學風絕對就是俺村的王學風!你們一定要幫忙,好讓他早點回家。可我們幾個縣級市的作家協會成員如何有能力破解謎團?

    如何才能去偽存真,還英雄身世的真相?

    我們寫下這些文字,除了出于對英雄的敬仰外,更希望引起廣大讀者及有關部門的關注;希望熱心人士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線索;希望尚健在的、王學風昔日的首長和戰友能為我們提供第一手資料;希望當年曾被王學風強令撤下陣地的董萬玉還活著,能為我們講述王學風更多的故事;希望英雄的身世之謎早日揭開,英雄能早日魂歸故裏!(于培偉、孫海雲、田永傑)

   上一頁 1 2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810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