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正是月圓飛天時——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側記

2016年09月16日 11:30:12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酒泉9月15日電題:正是月圓飛天時——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側記

    新華社記者曾濤、陳曦、王婷

    中秋月圓日,天宮問天時。

    日落月升,夜幕低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場披上了一層淡淡白色,長征二號F T2運載火箭靜靜地矗立在發射塔架上。

    這枚執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自8月6日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來,經過了總裝測試、垂直轉運、全區合練等40天的“養精蓄銳”,終於等來了發射這一天。

    15日21時34分,環抱着火箭的擺桿慢慢打開,發射場進入臨射狀態。指揮控制大廳內,一片繁忙,鼠標點擊聲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緊盯着大屏幕,眼神中充滿期待:“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將驗證空間站的一系列關鍵技術。”

    月光傾瀉,箭體更顯皎潔。高大的火箭上,一面五星紅旗光彩奪目。

    “30分鐘準備!”

    “5分鐘準備!”

    “1分鐘準備!”

    漸次響起的口令聲,在空曠的戈壁上空迴響,加速着人們的心跳。

    天宮二號發射,進入讀秒階段。

    “……5、4、3、2、1!”

    “點火!”

    零號指揮員王洪志一聲號令,火箭啟動點火程序。

    22時04分09秒,橘紅色的火焰從火箭尾部噴薄而出,伴隨着空氣撕裂的聲音,火箭徐徐升起。

    烈焰使得導流槽中數百噸水瞬間化為蒸汽,從兩側槽口噴出,如同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幾十米高的烈焰,一剎那將戈壁大漠輝映得如同白晝。

    這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12次飛行。

    1999年11月20日清晨,這型火箭第一次發射,將神舟一號送入太空,在21世紀來臨之前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

    隨後,被喻為“金牌火箭”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又將天宮一號和9艘神舟飛船成功送入太空,圓了10名航天員的飛天夢。

    飛翔!飛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墨色天幕……

    “助推器分離。”——捆綁在箭體上增加推力的4枚小火箭完成使命;

    “一、二級分離。”——火箭飛過平流層和中間層,芯一級自動脫離;

    “整流罩分離。”——火箭已飛出稠密的大氣層,天宮二號離開整流罩的保護,獨自面對着浩瀚宇宙;

    “二級主機關機。”“二級游機關機。”……

    指揮大廳內,相關係統及時通報着火箭的動態。一切步驟,都按既定程序順利進行。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

    22時13分57秒,器箭分離,天宮二號消除分離姿態干擾,建立運行姿態。

    隨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的飛天,牽動着眾人心弦。指控大廳內頓時沸騰了,掌聲經久不息。

    在這勝利的時刻,仰望星空,人們不禁想起了仍在太空中的天宮一號。

    5年前的9月29日,同樣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在軌期間,天宮一號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在中國載人航天的舞&上華麗謝幕,留下了一份完美答卷。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意味着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實驗室階段,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則標誌着我們即將邁入空間站時代。”朱樅鵬説。

    中秋團圓日,天宮問天時。

    在這個浪漫而美妙的時刻,人們不禁想起了那些為中國航天事業獻出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的中華兒女。

    茫茫戈壁,飛沙走石。萬千“東風人”用艱苦卓絕的奮鬥,在這裡建造起了聞名世界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從1958年創建以來,中國航天人在這裡成功發射了104顆衛星、10艘飛船和1艘目標飛行器,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第一”。

    今天,榮譽榜上,又添一筆。

    1956年正式創建的中國航天事業,整整走過一個甲子。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一代代航天人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飛躍發展,繪就了壯美的航天藍圖。

    仰望蒼穹,皓月當空。天宮二號越飛越高,漸漸變小,消失在夜空之中。

    在所有關心中國航天的人心中,今夜,它是最閃亮的那一顆星……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9283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