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陳虎點兵|中國空軍未來轟炸機:哪個“轟”更重要?

2016年09月14日 08:20:2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13日電(陳虎)中國空軍未來轟炸機近日引發網友關注,網友給這種新型轟炸機起了許多簡稱,有的叫“大轟”,有的叫“隱轟”。而隨着中國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公開講出遠程轟炸機之後,又多了一個名字——“遠轟”。

    “遠轟”“大轟”“隱轟”這三個不同簡稱,代表了轟炸機研發的未來趨向。“遠轟”“隱轟”“大轟”,到底哪一個才是中國空軍最需要的?

    “大轟”,更多的是偏向載彈能力。目前,轟-6K載彈能力有限,其主戰武器基本上是採用翼下挂載,機內彈艙實際載彈能力有限,所以軍迷網友希望未來的轟炸機應有更大的載彈能力,特別是應具備採用彈艙攜載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而攜載數量顯然也應該超過轟-6K。

    但若把載彈能力和其它性能拿來比較,在滿足其它性能的條件下,載彈能力反倒是一個可大可小的指標。不過這個“可大可小”,至少是——既不會比轟-6K更小,也不一定追求B-52、B-1那樣的載彈量。可能大多數人不會把載彈能力排在核心性能的第1位。

    隱轟,強調的是突防。可能有人認為,如果把轟炸機作為巡航導彈&&,轟炸機其實不需要突防。對其他空軍來説,這個説法或許成立,但對中國空軍來説,則存在問題。

    從地理位置看,如果執行遠程作戰任務,中國空軍飛機首先要穿越第一島鏈,這就是一個突防的過程。因為在這個島鏈上有不同國家的雷達,各國在這個島鏈上部署的空中力量等也可對轟炸機實施有效攔截。也就是説,一出門就面臨着突防的任務。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轟炸機會不會把突防要求作為首要考慮呢?突破島嶼鏈,這樣的突防和對敵國國土縱深目標實施突防打擊,兩者要求實際上不一樣。因為島鏈上的預警系統和攔截力量,相對而言不是特別密集,它其實對轟炸機突防能力的考驗遠不像對攻擊目標凌空轟炸那麼高。

    “遠轟”,就是航程的問題。這對中國空軍來説,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面對着浩瀚的太平洋,中國潛在的打擊目標基本是分佈在大洋的縱深,甚至是彼岸,這對轟炸機航程、作戰半徑要求極高。比如轟-6K,有人分析它的作戰半徑可達4000公里,航程可達8000公里。按説這個航程和作戰半徑不算小,但對中國空軍來講遠遠不夠。

    要想打擊太平洋縱深的目標,至少需要10000公里以上的航程和5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航程是中國未來轟炸機的一個硬指標。

    圍繞中國未來轟炸機的猜測和討論,可能還會延續很長時間。以上僅僅是作為一個愛好者,從個人的角度提出分析和猜測的思路。

【糾錯】 [責任編輯: 王楠楠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279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