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改特戰,總共分幾步?——陸軍第12集團軍某特種作戰旅三年轉型記事
官兵進行擒拿、格鬥訓練
女子特戰班組織訓練
新華社南京9月10日電 題:步兵改特戰,總共分幾步?——陸軍第12集團軍某特種作戰旅三年轉型記事
新華社記者曾濤、王玉山
仲夏時節,蘇北某地。
陸軍第12集團軍某特戰旅訓練場上空,十余名官兵從直升機上跳下,打開降落傘,在藍天下綻放出朵朵白花。
類似這樣的傘降訓練,在這個特戰旅已經是家常便飯。可誰能想得到,這個單位,在3年前還是一支摩托化步兵部隊。
3年時間,如何實現從摩步到特戰的華麗轉身?
第一步:減編“瘦身”,引進人才
傳統作戰的步兵單位,編制人員比同級別的特種作戰單位多了一倍多。改特戰,多出的人怎麼辦?
原先歸屬於摩步旅的炮兵團,劃歸給別的單位。再多出來的人,繼續分流;實在不能再分流的,那就轉業、退伍。
要想跑得快,必須先瘦身。減肥瘦身的過程並不會輕鬆,甚至還伴着不由言説的陣痛。“一下子裁掉這麼多人,確實難度非常大。”旅政治部主任李德祥感慨。
光瘦身,身體裏卻沒有特戰的基因,怎麼辦?那就注入幾劑“造血幹細胞”吧!
旅黨委費盡心思,協調上級機關和相關單位,引進特種作戰各個專業的骨幹人才。
王世周,原先是某部偵察營的特戰指揮和組訓專家,曾參加赴北約特種兵集訓,是全軍優秀特戰尖子;徐敬文,原某部無人機工程師,在幾類主戰機型的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等方面頗有建樹;趙洪亮、張俊,曾經是空降兵某部的優秀教練員,兩人傘降次數都在200次以上……
如今,在第12集團軍某特戰旅的大力“揮鋤”下,他們成功地被挖了過來。
專家骨幹引進了門,原先一抹黑的專業訓練之路就點上了燈。旅裏區分專業成立了集訓隊,幾名骨幹勇挑重擔,立足現有條件,積極發揮酵母作用,把專業技能悉心傳授給全旅官兵。三年過去,王世周帶出來的訓練尖子遍佈各個連隊,徐敬文帶領無人機大隊研發了好幾套飛行訓練系統,而兩名傘降教練也培養了一茬又一茬的徒弟。
當然,被請進來的也不僅僅限於王世周等人:外單位的訓練骨幹,裝備廠家、陸軍院校的專家……凡是對專業訓練有促進作用的,這個旅都會下大力氣邀請來授課培訓。專業集訓隊一個接一個,在這個旅基本就沒斷過。
除了請進來,送出去也是一條好路子。新課目開訓前、新裝備入列前,他們都會選派人員到外單位和廠家進行培訓。無人機偵察隊班長李勇回憶在廠家學習的情景時,用了“沒日沒夜”這個詞,為的就是能夠獲得更多的指導。
經過3年的精心培育,這個旅的專業人才呈現“井噴”之勢。他們不僅有了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教學能力突出的骨幹隊伍,一個個後起之秀也在日常考核和重大任務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第二步:改觀“換腦”,更新理念
改革要先換“腦”,轉型就要轉變觀念。
“不是穿上特戰的衣服、挂上特戰的標誌,就是特戰隊員了。”特戰一營教導員胡秀良説,“最難的,還是要把步兵的思維,更新到特戰的理念。”
説到特戰理念,二營營長王世周也深有體會。2年前,他還是作訓參謀,去基層檢察訓練情況。戰士們都在練得熱火朝天,連長卻只是站在一旁進行指揮。當王世周問這名連長為何不一同參與訓練時,連長如此回答:“一直以來,連長都只是負責組織指揮。”
王世周並沒作過多解釋,只是給連長出了個題目:與2名戰士協作,翻越一堵7米高墻。結果,這位連長沒有成功。
在步兵單位,通常是班長就能把單位的訓練帶起來,排長連長也只是充當組織者和指揮者。不過在特戰部隊,講究的是模塊化,營長也可能是模塊中的一員,要隨小組遂行作戰任務。“在特戰部隊,人人都要學特戰,人人都要懂特戰。”王世周説。
這個旅的兵,還真是不好當——所有特戰課目必須全部考核合格,過不了就集訓,直到過了再放人,再不行就調整崗位,甚至淘汰。“要進炊事班,先劈五塊磚。”上士顧立保説,在他們特戰旅,沒有輕鬆的崗位。
記者在傘降模擬訓練場,見到了宣傳科長邱小飛,他正隨着一營的官兵在訓練。副旅長劉勇介紹,如今,他們旅不僅僅是基層政工幹部要學特戰,就連旅領導和機關幹部都要求一人不落,把特戰課目訓完。
讓指揮員參與訓練容易,可讓他們升級指揮理念卻並非易事。轉型之初,連隊在戰術訓練的時候,還是步兵的老一套——“一班左,二班右,三班中,四班殿後。”
“特種作戰是區分火力,按照班組編排,使用的是無人機、夜視器、大口徑狙擊步槍等高精尖武器,與傳統步兵作戰相差甚遠。”旅黨委一班人很快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以擔負的戰備任務為牽引,加強對作戰問題的研究,借鑒全軍一些成熟的特戰經驗,慢慢讓特戰思維在各級指揮員腦子裏生根發芽。
三連長潛正是在這個旅當了5年步兵後提的幹,既是旅轉型的見證者,又參與者。他説:“現在連裏一撥剛集訓回來,另外一撥又要出去,長期在位人數不到三四十,流動性很強,跟以前手下帶着一百多號人完全不是一個感覺,管理模式也不一樣了。”
旅東營區的攀登和射擊訓練場,在2年前還是一片蔬菜種植大棚。這是前幾屆黨委班子留下的家底之一,為改善官兵伙食作了不少貢獻。特戰訓練展開以後,旅裏毫不猶豫就把菜棚夷為平地,建起了標準化的特戰訓練場。
思想理念正了向,部隊建設才算起了航。在這個旅,從普通戰士,到黨委常委,人人都學特戰理論,談論起來也是特戰話語體系,全旅上下形成了一種學特戰、研特戰的濃厚氛圍。
女子特戰班開展協同訓練
傘降訓練
第三步:猛練“增肌”,鑄就精兵
採訪過程中,女子特戰班的女兵們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班長楊旭嬌左手背上一塊暗紅色傷疤特別扎眼。在一次考核中,她在匍匐穿越火障時不慎被燒傷,可她全然不放在心上,緊接着又把涉水課目完成了。這個浙江女孩並未覺得傷疤讓自己的顏值減了分,反倒認為這是自己的榮譽勳章。
“組建女子特戰班的時候,我是第一個報名的。”楊旭嬌之前在集團軍某通信團話務班,雖然工作辛苦,卻用不着在訓練場上衝鋒拼殺,這是很多女兵理想的崗位。從小聽爺爺講抗日經歷的楊旭嬌卻不這麼想:“我要的部隊生活是充滿汗水和激情的。”
這個曾經恐高的“90後”姑娘,現在攀登、滑降、傘降等都練得得心應手,其它課目更是不在話下。就在今年,她還因為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不僅僅是楊旭嬌,女子特戰班敢打敢拼的“女漢子”太多了。
生理期遇上考核,錢仁誰也沒告訴,忍着劇痛劃完衝鋒舟、游完一公里,再衝刺到山頂。到達終點時,她臉色刷白,人都快虛脫了。
為了練膽量,旅裏組織女兵比殺雞。黃安琪第一次見到血都害怕,現在是能一把抓住雞脖子,一刀下去割個大口子,再用手往肚子裏一伸,把內臟一掏,翻過來洗洗,5分鐘不到就解決“戰鬥”,真的是“殺雞不眨眼”。
在旅裏,大家都開玩笑説,他們是“女兵當男兵練,男兵當牲口練”。官兵們格外能戰鬥、格外敢犧牲。
“我們全旅所有特戰連隊全部都是紅軍連隊,身體裏有着不畏困難、敢於衝鋒的紅色基因。”旅政委唐開喜説。
確實,旅裏的官兵們真是夠拼的!
冬天射擊,有時會要求大家在冷水裏把手泡得麻木了再拿槍,“誰敢保證以後戰場上你的手一直是溫暖狀態?”新兵野外生存訓練,讓大家抓蛇、吃生肉,夜間行軍還專門挑墳地多的路線。信任射擊,讓戰友在靶標前行走,剛一走過目標時就得摳下扳機……
特種作戰,不僅要敢拼,還得“走心”。
無人機大隊,2014年把兩型“寶貝疙瘩”接回了旅。他們在廠家人員走了之後,主動探索、膽大心細、攻堅克難,從裝備原理入手,練操作使用、研戰場指揮、鑽情報分析,短短4個月就實現了首飛。不到2年的時間裏,他們整理出飛行操縱、維護保養、情報研判等手冊30多本。
某型無人機的理論極限飛行時間是×小時,他們科學調整飛行角度、把握飛行姿態,緊盯着剩餘油量,硬是飛出了比理論值只少半小時的飛行時間,創造了該機型在全軍的飛行紀錄。
3年時間裏,這個旅的訓練有了質的提高,特種作戰能力實現了從零到強的飛越。不久前,他們參加作戰能力評估,各個課目均為優等。作為新型作戰力量,他們也先後參加了各類實兵對抗演習十余場,打出了實力、打出了名聲。
“草地黨支部”、夜襲陽明堡……營區廣場,一尊尊重現着部隊經典戰例和歷史故事的雕塑,向官兵們時刻提醒着:這是一支根正苗紅的紅軍部隊。
80年前,長征路上那群穿着草鞋、扛着土槍的紅軍,哪能想到,80年後的今天,他們的隊伍會轉型發展成一支現代化的特種作戰部隊?
再過80年,這支老紅軍部隊又會展現出怎樣的面貌?
1927年11月14日,黃麻起義爆發,圖為鄂東軍保衛黃安油畫
高樓滑降訓練
組織水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