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陳旭)“金九銀十”求職旺季,求職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企業“求賢若渴”,又如何精準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拼圖”?
近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北京市新質生産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2025年版)》(以下簡稱《開發目錄》),用大數據為這些問題提供一份科學的“北京答案”。
9月9日,北京市人社局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崗’好有我‘職’等你來”專項招聘暨就業政策宣傳月首場招聘會。新華社發
1330萬條求職數據説了啥?
人才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然而,人才與崗位之間,常常橫亙着信息的鴻溝。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説,這份目錄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將分散的政府信息和市場信息進行匯總、梳理和提煉,形成一個強大的信息樞紐。
“《開發目錄》分析了人力資源市場1330萬條崗位求職信息,深度融合招聘、薪酬等多元數據,精準描繪出北京人才市場的真實圖景。”北京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説,北京的哪些崗位最為緊缺、哪些區域需求旺盛、具體崗位需要何種技能等問題,目錄都能給出答案。
這背後,是首都北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項紮實舉措。趙忠説,北京用海量數據為市場決策提供有力支撐,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了堅實的數據基石。
《開發目錄》有啥用?
今年的目錄體系更為豐滿,形成了“重點産業—市場需求—人才發展”環環相扣的三位一體格局,這份“人才地圖”的價值,正從紙面走向實踐。
對於企業,它是決策的“智庫”。“目錄的發布為我們企業人才戰略的落地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360數字安全集團副總裁李娜感慨,在技術跨界融合成為常態的今天,企業視角有限,而目錄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比如我們要招既懂網絡安全又懂智能製造的複合型人才,就可以參考目錄中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崗位的技能描述,這為我們精準引才提供了關鍵依據。”
對於高校,它是改革的“風向標”。“大學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好地適配。”趙忠認為,目錄為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提供了來自市場前沿的反饋。目前,北京市一些高校已積極行動起來,與社會機構合作開設面向大學生的“技能班”,幫助學生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更強的競爭力擁抱就業市場。
對於政府,它是施策的“操作手冊”。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李&&,《開發目錄》已成為多項人才政策制定的核心依據。在高校畢業生引進、人才積分落戶、職稱評審專業設置以及技能人才培養等重點工作中,確保了公共資源能夠精準滴灌到最急需的領域,充分體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共同服務於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那麼,這個目錄複雜嗎?怎麼讀懂?
北京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介紹,3個子目錄中,《重點産業領域人力資源開發目錄》代表北京市未來産業發展方向。包括13個産業、58個核心領域、156個重點方向,列舉了377個代表性崗位。該目錄從人力資源供需匹配難度、培養難度和轉崗難度等3個維度進行綜合評級,星級越高綜合緊缺程度越高。
《技能人才需求目錄》涵蓋了具體工種的緊缺程度。包括9個産業、73個職業(工種)的年薪中位值、緊缺水平、工作區域等,求職者心儀的崗位急需緊缺程度如何,在北京哪個區聚集,需要掌握什麼核心技能,讓求職者和企業都能“按圖索驥”。
《技術技能人才專業評價指引目錄》為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晉陞給出方向。鼓勵技術技能人才根據自身職業規劃、技術技能特長和崗位需求,自主選擇職稱評價或技能等級認定。“歸根到底要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構建一個科學、正面的評價體系。”趙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