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人家的基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1 11:24:47
來源:新華網

一戶人家的基站

字體: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至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哈城村之間的扎哈公路旁,矗立着一座通信基站,位於海拔接近3400米的山頭上。放眼四週,只有立着幾頂帳篷的一戶人家。幾年來,這座基站與這戶人家在這空曠的高原相望相守,共歷風霜雪雨,迎接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7月23日,在電信普遍服務實施十周年基層調研採訪中,我聽到這個溫暖的故事感動不已。

這戶人家男主人名叫楊壽財,今年56歲,患有小兒麻痹症。他的妻子名叫扎西措毛,46歲,小時候出意外傷到眼睛,沒有及時救治導致右眼失明。這對漢藏結合的夫婦育有三個子女,老大名叫楊卓瑪加,21歲的她遠在黑龍江上大學。老二名叫尕德求忠,今年15歲,是扎西措毛姐姐(已過世)的孩子,善良的楊壽財、扎西措毛夫婦把她當作親女兒。最小的兒子楊桑傑,在日月鄉上三年級了。

要養育的孩子多,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能偶爾在高山草甸裏找找蟲草等特産維持生計,他們一家曾經是當地低保戶。這幾年,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和一座基站的建成開通息息相關。

扎哈公路是青海省“四縱三橫”公路網體系中的主要一橫,也是從塔爾寺到青海湖的必經之路,是支撐“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布局的重要一環。2023年之前,公路沿線基站很少很長的路段都沒有信號,游客投訴多。搞旅游沒有信號旅客體驗差,日月藏族鄉駐村第一書記袁啟功也很犯愁。

2023年下半年時候,中國鐵塔西寧市分公司湟源縣區域經理李志德在與當地鄉政府日常拜訪中了解到這個情況。為啥這裡建基站這麼難?李志德了解到,受制於地廣人稀、地形複雜、環境惡劣等自然因素,運營商光纜敷設距離長、難度大、投資成本高、成本無法回收,且通信基站用地為國家生態保護區,審批也非常困難。長期建站難的問題找到了,怎麼辦?

李志德向上級匯報爭取省市公司支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將網絡覆蓋需求積極推薦運營商,及時協調當地政府組織召開專題會協調解決建站困難。同時,多次向省林草局匯報,促成了林草廳在建站用地、林草施工許可證辦理等方面特批綠色通道。經過反復協調溝通,當地政府最終將扎哈公路基站建設納入第十期普服項目,並給予一部分補助為運營商節省投資。

由於地理條件特殊,李志德多次深入現場勘查,確定建設位置,和運營商人員溝通確定基站建設,採用“拉線桅桿+太陽能供電+鋰電池後備保障”的方式,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的優勢降低引電成本,縮短實施周期。最終歷時7個月,實現這批電信普遍服務基站的建成開通。“建站的時候要往山坡上運輸成噸的建材物資,當地藏族群眾有的拉着自家牦牛來幫忙,現在想來還是充滿感激。”李志德説。

“過去沒信號,牧民放牧時常有失聯的情況,尤其碰到暴雪等自然災害,我們需要組織群眾轉移撤離,可能有些住戶就&&不上,給我們的應急保障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現在信號好了,不論是對放牧、旅游,還是應急保障,都帶來了直觀的改善。”袁啟功説。

這座基站對周邊群眾帶來的便捷和幸福,楊壽財一家最有發言權。當我們一行來到他們家帳篷裏,一眼就看到了一位中年男人在帳篷裏直播賣貨,特別驚喜。這個男人叫黃燕雲,54歲,是一位有着兩三千粉絲的快手主播。他是同村村民,來幫楊壽賣牛肉乾等特産。“在帳篷裏網絡信號也很好,直播畫面很流暢,這一會已經成了幾單了。”黃燕雲介紹説。

由於處在旅游線路上,不少游客都會到楊壽財家歇歇腳,體驗下藏族風情,喝喝酥油茶,嘗嘗原汁原味的酸奶和他們家自己做的牛肉乾。楊壽財説,游客大部分是內地的,現在很少有人帶現金了。以前沒有網絡,付不了款,銷量不好。現在網絡好了,大家買東西掃下碼就行,非常方便,牛肉乾這些特産銷量翻了好幾番,我們家收入也翻了番,去年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3000元。

我們一行也好好地助農消費了一把,大包小包買了不少,大家都誇他家牛肉乾、肉筋、糌粑好吃。有細心的記者還發現包裝袋上印着二維碼。楊壽財憨厚地笑着説:“不少買過的游客回去後都加了二維碼,成了回頭客,想吃了直接微信&&就行。”

“當初建這座基站的時候我們就盼呀盼,我還去幫建設隊搬運東西了”扎西措毛説,“其實這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有了好網絡有了好生活,孩子還能上網查資料提升學習成績。”

臨走時,楊壽財、扎西措毛一家熱情地送別大家,還往大家手中塞特産。他們發自內心地連連説:“真的很感謝你們,感謝黨和政府辦的好事!”

“奔小康的幸福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一個也不能少!”袁啟功笑着説。夕陽灑在他們的臉上,和風中搖曳的格桑花一樣美好。(作者係中國鐵塔宣傳中心蔣水林)

【糾錯】 【責任編輯:宮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