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5”在京舉辦。論壇以“共謀‘十五五’發展,共話城鎮化未來”為主題,來自政産學研各界的專家圍繞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階段性要求、引領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探索中國城市建設新機遇新動能等內容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首席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要把握政策導向,着力三個方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第一,以協同聯動為指向,優化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第二,以務實精細為指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第三,以一體融合為指向,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魏後凱提出了四個層面的核心觀點與戰略路徑。首先,中國城鎮化需要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的關係,以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為主線。其次,優化城市規模結構和現代化城市體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然後,要進一步完善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主骨架,區域增長極體系。最後,就地就近城鎮化加快,以縣域為切入點,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提振內需的重要抓手,應通過制度設計和公共投入促使農村人口融入現代化經濟生活,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需求。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社會事業業務部主任于強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向內、向下、向上、向外、向新”等五個發展方向。向內發展,即城鎮化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的內涵式發展階段。向下發展,即縣域是城鄉融合的關鍵紐帶和就近城鎮化的主要空間。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李治提出,“十五五”規劃制定最關鍵是因地制宜,要深刻把握“地”的內涵。一是地理,受區域自然稟賦的因素影響,不同城市在産業選擇、城市功能定位上存在差異,規劃思路不同。二是地區,即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匹配程度。三是地位,地方應先厘清自身是縣級市、中心城市,還是超大特大城市,以便準確制定高質量的發展規劃。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書記、院長惲爽認為,城市規劃的核心是要準確把握發展階段。一是要理解,未來發展要在存量資源下解決所有的問題。二是要認識到,城市更新在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和承載的不同任務:一方面要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民生需求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搭&&吸引投資、拉動內需,做好穩增長和促發展。同時,要協調好發展規劃與空間規劃的銜接。
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雙碳辦公室副主任李叢笑&&,我國建築行業綠色轉型非常關鍵。建築的隱含碳主要來自於建材,通過設計,可採用更低碳的建築造型及結構形式,減少建材的用量,通過施工,可選用更綠色低碳的建材,從而促進建材行業的綠色轉型。同時,設計與施工可推動新建建築達到綠色低碳建築的要求,也可推動既有建築通過圍護結構改造、提升設備能效、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