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江碧水——湖北法院系統的“綠色守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7 09:51: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為了一江碧水——湖北法院系統的“綠色守護”

字體: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湖北地處“長江之腰”,是長江幹流流經里程最長的省份。近年來,湖北法院系統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努力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構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司法保護地矩陣

  湖北宜昌市,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商項目長陽花香水岸曾一度變形走樣,規劃中的康養項目基本沒有進展,卻以排險及場平名義非法挖山採石,2021年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通報。

  圖為整改後的湖北宜昌長陽花香水岸項目俯瞰圖。秦映 攝

  八&&清江美如畫,三&&畫廊在長陽。2022年4月,花香水岸項目環保整改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曾經裸露的礦山經過系統性修復,已是草木蔥蘢、花香沁人。當地百姓説,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為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3年3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在花香水岸項目所在地掛牌生態保護司法警示教育地,不定期邀請當地企業、村民同上法治公開課。院長孫莉説,該院後續又在轄區建立5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地,督促恢復林地近4萬平方米,補植樹木2萬多株。

  從丹江口庫區到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洪湖濕地到三峽生態長廊,湖北法院系統如今已設立180余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地,涵蓋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水域和江豚、麋鹿、金絲猴、白甲魚、紅豆杉等重點保護對象,串聯起長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司法保護地矩陣。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陳旗説,全省各級法院先後在長江重要干支流、南水北調水源地、國家公園等生態功能區設立104個生態巡迴法庭和環資審判團隊,初步形成了“環保法庭+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地+巡迴審判點”的環資審判工作新格局,以案説法督促職能部門規範生態執法,提高區域群眾愛護長江、保護生態的意識。

  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湖北法院系統實現了專門審判機構全流域覆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吳良志説,環境資源審判複合性、系統性和專業性強,為此,全省遴選了630多名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組建環境資源專業審判隊伍,還聘請近40位專家組建環境資源及公益訴訟審判諮詢專家庫。

  力爭“辦理一個案件,修復一片生態”,湖北法院系統在審理環境案件中,綜合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碳匯認購等替代性責任承擔方式,跨區域適用勞務代償、委託第三方治理等多樣化修復責任承擔方式,不斷提升環境修復的系統性。2024年判令補植樹木3.7萬餘株、放流魚苗1715萬餘尾,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1075萬餘元。

  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湖北全省法院共審結一審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9801件,依法審理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各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796件,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5件。近年有11件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環境資源審判領域典型案例。

  做好“後半篇”,助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湖北恩施大峽谷,每逢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在海拔1700米的景區游客中心絕壁觀景&旁,一塊鐫刻着“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地旅游專線”的牌子十分醒目。這條串聯恩施大峽谷與梭布埡石林的專線,由恩施市人民法院、文旅局等共同打造。目前,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已指導設立了四條專線,讓游客欣賞生態美景時,又能了解背後的司法保護故事。

  在江漢平原,漢江中級人民法院統籌仙桃、潛江、天門三地人民法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將仙桃夢裏水鄉旅游景區、湖北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天門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等串點成專線。“不久前舉辦的天門馬拉松,終點就設在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跑友們看水鳥棲息、碧波流淌,在感受生態之美中讀懂法治力量、築牢環保共識。”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涂金娥説。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在生態環境修復中也得以打通。在湖北省浠水縣散花鎮,董河茶葉專業合作社近年帶動周邊200多農戶增收100多萬元,經營的“董和·碧珍茶”榮獲湖北省第三屆“楚茶杯”鬥茶大賽金獎。

  曾經,合作社茶山附近多處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檢察機關向當地發出《檢察建議書》後,水土流失情況未得到有效改善,後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法院判決生效後,又聯合多部門回訪茶園水土保持狀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茶葉産量增長、品質更優。”合作社負責人董少兵説。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水務集團宗關水廠水質檢驗高級技師王琼説,法院要做好環境司法審判的“後半篇文章”,搭建行政履職與司法督促的良性互動&&,發揮環境司法深層次價值促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中國雙碳法治論壇上,宜昌中院在林業碳匯司法保護領域的新機制介紹引起關注。宜昌中院副院長陳莉説,法院在認定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修復方式,引導當事人購買地方生態産品碳票用於抵賠損失。

  今年,中國人民銀行宜昌市分行成功推動長陽農商銀行向某林業公司發放湖北省首筆林業碳票質押貸款180萬元。目前,宜昌已在33起涉林案件中引導行為人認購46單1萬餘噸林業碳票碳減排量,助力破解涉林案件“執行難、恢復難、賠償難”。

  力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治格局

  今年8月11日,丹江口水庫交界水域。丹江口法院聯合湖北、河南兩省多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巡查。大家“水上看、岸上查、聯動議”,為水庫生態保護出謀劃策已成機制。

  丹江口水庫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橫跨湖北、河南兩省。2021年,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推動下,湖北、河南、陜西三省高院簽訂《關於環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幾年來,幾省跨區域常態化協作,整合多地法院及相關部門執法資源,現場排查風險隱患,進一步築牢水源地生態安全防線。

  “長江流域是一個整體,長江保護是一個全流域的系統工程。構建長江流域協同共治大格局,需兼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全面加強長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省際市際跨區域協作協同。”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游勸榮説。

  看省際橫向溝通:近年來,湖北高院會同江西、湖南、河南、陜西、重慶等長江流域省市法院,搭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環洞庭湖、環丹江口水庫、秦嶺沿線、三峽生態長廊等多個跨省份環境保護司法協作&&。聯合長江沿線11個省區市高級法院舉辦三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達成《長江司法保護武漢共識》《加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倡議書》。

  看省內縱向聯動:湖北高院指導湖北省內三大都市圈、漢江、清江、環梁子湖水域等重點功能區法院建立審判協作機制,在法律適用統一、執行事務協作、生態資源修復等方面凝聚合力。聯合省檢察院、長江流域管理機構、省直相關部門&&意見,促進環境司法與行政執法有效銜接,破解“九龍治水”困局。結合案件審判,向地方及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63份,推動堵漏建制。

  8月11日,一支由湖北、河南兩地檢察機關、法院、公安、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巡查船隊,在丹江口庫區開展常態化巡查。陳明 攝

  湖北高院還推動基層法院與當地財政部門合作,在縣一級開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戶,破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取用難。在位於長江沿岸的湖北石首市,當地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統一匯入市財政非稅收入專門賬戶,目前已用於“退耕還濕”項目,以滿足當地麋鹿野化種群不斷發展及覓食需求不斷擴大的需要。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陳海嵩認為,湖北省各級法院的系列創新措施體現出司法理念的革新,不再局限於個案裁判,而是通過司法手段推動區域性的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和整體保護,形成了行政執法、司法、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為了一江碧水,這些工作雖任重道遠,但行穩必將致遠。(記者 閆睿)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