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喀布爾11月16日電 記者手記|阿富汗少年的中國“心聲”
新華社記者張藝繽
沿着顛簸的土路,記者一行乘車駛入阿富汗東部霍斯特省阿里謝爾地區一個小村莊。車還沒停穩,一群正在門前玩耍的男孩已經迎上來。“Hello”“你好”“Salam”此起彼伏,孩子們把車圍得嚴嚴實實。
直到記者要訪問的主人公比拉爾·沙菲克從人群中走上前同我們打招呼,記者才將眼前這個身形挺拔、笑聲爽朗的少年,與資料照片中那個病弱的孩子對應起來。今年16歲的沙菲克奔跑自如。“以前跑幾步就氣喘吁吁。能夠去中國做手術,恢復健康,我真的非常高興。”
10年前,先天性心臟病幾乎奪走了沙菲克的未來。由於長期呼吸困難、身體羸弱,他被醫生禁止劇烈運動,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在簡陋的土房裏,看著同齡夥伴在院外奔跑玩耍。
轉機在2017年8月到來。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絲路博愛基金”發起的“天使之旅”——“一帶一路”阿富汗先心病兒童救助項目在當地啟動,為沙菲克的命運帶來改變。包括沙菲克在內的阿富汗100名先心病患兒經過中國紅十字援外醫療隊多次篩查,入選赴華接受救治的名單。他們被分批送往中國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由來自上海、北京及新疆的專家開展聯合會診和手術處置。
術後,沙菲克重新擁有了快樂童年。他與夥伴們奔跑玩耍,體力充沛。“我現在很健康,可以跟朋友們一起玩。以前什麼都做不了。”如今的沙菲克對生活充滿希望。“我現在每天上學、做作業,也可以幫父親和祖父幹些家務、採買日用品。”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而言卻來之不易。回憶手術經歷,他仍難抑激動:“我流淚不是因為難過,而是太高興了。”
沙菲克的康復也讓他的家庭從常年陰霾中解脫。沙菲克61歲的祖父萊洛·汗説,種地收入是全家31口人的生活來源,相當拮據。當年眼看孫子病情惡化卻束手無策。“我們非常感謝中國。我們家很窮,根本承擔不起治療費用,是中國幫助了我們,讓沙菲克恢復健康。”萊洛·汗説,更令他們全家人感動的是,近10年過去,中國醫院仍定期聯絡回訪。就在3個月前,他們還接到來自中國醫生的電話,詢問沙菲克的康復情況。
孕期營養不良、部落近親婚配以及不規範用藥等問題,使得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在阿富汗長期居高不下。阿富汗紅新月會發言人阿卜杜勒·卡迪姆·阿卜拉爾9月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阿富汗全國登記在冊、等待治療的先心病兒童現在約1.5萬人,其中大多來自無力承擔手術費用的貧困家庭。
在醫療資源緊張、經濟困難持續的阿富汗,患病家庭往往將國際合作視為挽救孩子生命的救命稻草。對仍在等待手術的阿富汗兒童而言,未來的人道援助與國際醫療合作,也許正是他們“重獲心聲”的關鍵機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記者走在阿富汗街頭,不時聽到一句親切的“你好”。這句簡單的問候,來自長期的民間友好,來自沙菲克等阿富汗孩子重獲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