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主題是“早防早治 守護認知”,從疾病防治的認識入手,既叩問疾病多維度、多層次知識的普及水平,也叩問我們提供多元化、多方面的支持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癡呆”,1906年由德國醫生阿爾滋海默首次發現,是一種原因未明的進行性腦變性疾病。通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以記憶出現障礙為最初表現,之後逐漸出現語言、定向、思維、計算、運動等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能力不斷下降,最終不能獨立生活。由於老年性癡呆症起病隱蔽,早期患者的“老糊塗”表現常被家屬當作是老年人的正常情況。家人需仔細留意家中老人,一旦察覺到不正常,應及時陪同患者到醫院的精神科、神經科或老年科就醫,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期。
研究表明,老年性癡呆是繼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之後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對老年性癡呆的認識不足,加上老年健康保健體系不夠完善,絕大部分患者就診不及時或沒到醫院診治,生活質量低下,這一現象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調查顯示,中國輕度癡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14%,中度癡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25%,重度癡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34%,47%的癡呆症老人被認為是是自然衰老的結果。一些患者因伴發精神症狀被錯當成精神病治療,導致病情加重。公眾對該病的不知曉、不了解,使許多患者喪失了早期發現、干預的時機。
如何早期發現老年人癡呆?1.反復詢問和重復同一個問題;2.不能辨別方向、容易迷路、走失;3.忘記熟人的名字;4.不講衞生,隨地大小便,穿着古怪;5.性格古怪,好發脾氣;6.想做某件事,一下子又忘記了。如果有上述情況,請及時去醫院就診。
患者到醫院就診,醫生首先會簡單評估,通過國際通用的認知評定量表,給病人做評分,初步診斷有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進一步做全面測試,有的還要做頭部CT、核磁共振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排除其他問題。老年人癡呆除了阿爾茨海默病外,還有很常見的血管性癡呆,病因是腦梗塞和腦出血。此外,腦外傷、腦炎、腦部腫瘤、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也會導致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且發病症狀較為隱匿,早診早治非常重要。
近日,《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5》正式發布,報告強調早期診斷是延緩AD進展的核心前提,而我國AD診斷技術已從傳統影像手段邁向“體液生物標誌物精準檢測”新階段,磁共振成像(MRI)成為首選,可通過內側顳葉萎縮(MTA)評分識別早期 AD;功能 MRI(fMRI)在腦網絡差異分析中展現出早期篩查潛力。PET 掃描因成本高等問題,臨床應用仍受限。體液生物標誌物是近年診斷技術的“重頭戲”,腦脊液中的β-澱粉樣蛋白(Aβ)42、T-tau、P-tau 蛋白檢測已在臨床記憶門診常規開展,其中P-tau217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 AD 標誌物,可精準反映病理進展。此外,尿液AD7C-神經絲蛋白靈敏度達89.3%。基因檢測中,PSEN1、APP 等突變分析為家族性 AD 提供病因線索,ApoE 4檢測則助力風險評估。
AD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通過諸多方法和藥物延緩其發展。老年性癡呆常用的藥物有改善腦循環和腦代謝、膽鹼脂酶抑製劑、抗氧化劑、神經營養藥和雌激素等,可以改善AD症狀。我國 AD 治療已從單純改善症狀邁向疾病修飾新階段,但療效依賴“早期干預”。現有藥物如多奈哌齊、GV-971(甘露特鈉)主要通過改善神經遞質功能或調節腸道菌群,緩解認知衰退症狀,但無法逆轉病理進程。2024年侖卡奈單抗在我國獲批,治療18個月可使臨床癡呆評分下降率降低27%,目前已有約2000名患者受益;多奈單抗緊隨其後獲批,能減緩早期AD患者認知衰退35%。國內創新藥也不甘落後,SHR-1707作為首個國産抗Aβ單克隆抗體,已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神經調控和手術治療開闢了治療新路徑,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40Hz 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可改善認知功能;頸部淋巴 - 靜脈吻合術(CLVA)通過加速腦代謝廢物清除,相關臨床試驗正在推進。此外,幹細胞外泌體治療、中醫藥(如針灸、黃芪製劑)等補充療法也在探索中,為AD治療提供多元化方向。
預防AD,老年人要勤動手腦,營養均衡,適度運動,戒煙限酒,減少鹽、糖、油的攝入量,規律服用降糖、降血壓、降血脂藥物等,嚴格控制好“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老年人三高控制不好會引起腦動脈硬化,導致大腦供血不足,促進老年性癡呆發生。AD患者會有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障礙,可以給病人做一些認知功能訓練,如教病人念詩或背數字,做一些手的精細動作訓。
AD家庭護理十分重要,家屬或護理員做一些提醒、引導,帶領老人去購物、參加老年人聚會,讓病人體會到社會有認同感,對延緩病情發展有好處。家屬對病人富有愛心、耐心,與老人多交流,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傷害老人的自尊心。妥善管理家用電器,保證病人的安全。鼓勵適當的戶外活動,但應避免走失。照料癡呆症患者不僅僅是物質生活上的事,還要注重對患者心理的干預,減少患者退避和自責的消極應付方式。
研究表明經常聽音樂、唱歌,可預防癡呆或者延緩癡呆的發展。美國學者研究表明經常吃香蕉、蘋果、橙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人類大腦細胞主要成分是膽固醇,所以老人應適當吃一些含膽固醇的食物。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明確 AD 干預要求,2023 年《關於推進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啟動全國性防控行動,目標實現社區 80% 老年人認知篩查,提高公眾對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的知曉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5》是我國AD防控的“行動指南”,明確了“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的核心策略。讓我們共同行動,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作者: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醫學分會委員,中國抗衰老促進會數智健康分會副會長,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張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