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9月19日電(程文超 郜駿雅) 洛邑古城內,身着漢服的游客提着魚燈行走於古風建築間;老城十字街上,如織的游人穿梭在各種小吃店裏;夜幕下的龍門古街,燈光與石窟相映成趣……
這是2025年初秋的洛陽之夜。當“夜經濟”在全國多地從“煙火氣”向“文化范”升級時,這座千年古都聚焦年輕化消費體驗,以文商旅深度融合為筆,在夜幕下書寫新的故事。
從“亮燈”到“活化”
“以前來洛陽看龍門石窟,天色一晚就看不成了。現在不一樣了,大大小小的佛龕造像在燈光的映襯下,如夢似幻。”一名來自西安的女游客説。
而在距此不遠的龍門古街里正在上演着燈光秀,宮殿、山水、遊船等畫面,讓游客仿佛置身於盛唐,頗有“時空對話”的感覺。
圖為龍門古街燈光秀(郜駿雅/攝)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曾因“白天看石窟,晚上睡大覺”的傳統模式陷入游客留存率低的困境。近年來,洛陽對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園三個核心區域進行燈光打造,形成不一樣的夜間視覺效果:白天是“千年石窟”的歷史厚重,夜晚則變身為沉浸式的“盛唐夜宴”。項目自運營以來,夜間客流量明顯增多,門票收入持續增長。
圖為洛邑古城夜景(老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物的“活化”,最終要回到“人”的體驗上。漫步在老城區洛邑古城街道上,時常能看到身穿漢服的“公主”“俠客”走過青石板路,飄飄衣袂與古色古香的街景相映成趣。近年來,洛邑古城抓住漢服這一“流量密碼”,積極布局漢服業態,2023年至今,在洛邑古城周邊1平方公里範圍內,經營漢服的商家從18家發展到近千家,涵蓋漢服租賃、粧造、跟拍等各個環節,形成完善的漢服産業生態。在一家漢服體驗店裏,一名“00後”店員正給游客別步搖,她説:“現在客人不僅要租衣服,還要學禮儀、拍‘唐宮仕女圖’,我們的粧造服務也越來越豐富,周末及節假日排單能排到凌晨。”
從“夜市”到“夜經濟”
雖然已是深夜11點,但洛陽市老城區十字街上的人氣仍是不減。一家涮牛肚攤位旁,幾名客人還在品嘗涮牛肚,攤位的老闆説:“十幾年前擺攤賣涮牛肚,到晚上9點就該收攤了,現在周邊開了國潮文創店、劇本殺館、手作銀飾鋪,游客能玩到半夜,我的涮牛肚攤兒現在還有客人。”
這條承載着洛陽人記憶的老街,曾是“燒烤+小吃”的傳統夜市代表,但同質化競爭曾讓許多商戶陷入“賺了人氣不賺錢”的困境。2009年以來,洛陽市老城區持續對十字街進行“煥新升級”,通過統一審批標準、統一經營標準、統一防護措施、統一經營時限、統一編號管理、統一收銀系統等措施,不斷對十字街的飯店、商鋪、攤位等經營主體進行調整,除了洛陽水席、不翻湯、小碗湯等洛陽本地美食外,還引入了麻辣小龍蝦、油炸臭豆腐、“變態”烤翅、韓式年糕、鐵板豆腐等外地美食。每天,成千上萬游客來到這裡,品嘗着200多種特色小吃,使這裡成為全國聞名的美食聚集區。
如果説十字街的“煥新升級”是“老街區的新生命”,那麼西工小街的改造就是“歷史場景的當代重生”。
圖為西工小街夜間繁華景象(西工區委宣傳部供圖)
西工小街位於洛陽市西工區,其前身是始建於1914年的“營市街”。2019年,西工區啟動對小街的整體改造,在不改變建築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老建築進行了翻新,並增添了網紅墻等打卡點位,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經過建設改造後,如今的西工小街已入駐商戶800余家,日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
從“單打獨鬥”到“系統共生”
夜間經濟的繁榮,從來不是某一業態的“獨角戲”,而是文化、商業、旅游、交通、科技的“大合唱”。在洛陽,這種“系統共生”正在形成獨特生態,不斷豐富着洛陽人及游客的夜生活。
政策層面,洛陽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夜間文旅項目、特色街區、智慧服務給予支持;通過建立有效機制,將文旅、商務、交通、城管等部門聯合起來,共同解決夜間公交調度、噪音管控、安全保障等問題。
科技賦能方面,洛陽打造“一碼游洛陽”智慧旅游服務&&,游客掃碼即可獲取實時客流、演出信息、交通路線,還能預約非遺體驗、購買文創産品等。
人才支撐上,2024年以來,洛陽市相繼舉辦了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建設培訓班、“&&經濟人才運營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洛邑大講堂·賦能城市旅游”主題培訓班、“洛邑大講堂·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主題培訓班等,為洛陽市文商旅融合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這種系統性的融合,最終轉化為游客的“沉浸感”和市場的“生命力”。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洛陽市共接待游客5914.25萬人次,同比增長5.64%。今年暑期,洛陽全市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384萬人次。
這組數字背後,是一座古都用千年文脈作底色,用創新思維作畫筆,在夜色中繪就的新圖景。當“夜經濟”從口號變為現實,洛陽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