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向海啟新程——解析高質量發展的南通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09:09:27
來源:中國證券報

揚帆向海啟新程——解析高質量發展的南通實踐

字體:

  江尾海頭,閱千載滄桑巨變;雲帆浪涌,啟萬里向海新程。

  昔日偏居一隅的“神經末梢”,憑藉“八龍過江”的交通巨變,躍升為連通南北的區域樞紐;曾以紡織、建築著稱的工業名城,依託六大千億級産業集群的強勢崛起,蛻變為向海圖強的開放前沿。一如南通隊以不敗戰績挺進“蘇超”總決賽,這座城市的經濟運行勢頭同樣銳不可當——2025年上半年,南通地區生産總值躍居全國萬億城市第18位,成為榜單中備受矚目的黑馬。

  此地“好通”,此城“逢源”。江海門戶南通,正將戰略疊加的天時、通江達海的地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動能,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揮毫潑墨,書寫新時代的江海傳奇。

  南通港 南通市委金融辦供圖

 下一個萬億看沿海

  這是一座土地面積不斷“生長”的城市——萬里長江在此奔騰入海,泥沙淤積成洲,海岸線漸次東移;這更是一座戰略能級持續提升的城市——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機遇交匯疊加。江海交匯的南通,正以一場全新的戰略升維重塑坐標。

  南鳥巢 南通市委金融辦供圖

  ——南通“好通”,從“交通末梢”到“區域樞紐”的跨越。

  2025年9月,在南通市海門區地下30多米深處,超大直徑盾構機“江海號”始發掘進已超1600米,標誌着海太長江隧道右線隧道施工開啟穿江之旅。這條全長39.07公里的過江通道是國內目前在建距離最長、斷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構隧道,建成後將大幅縮短長江兩岸通勤時間。

  兩岸最寬處達12公里的長江,曾是南通向南發展的天塹。改變始於2008年蘇通大橋通車,將跨越長江的時間從一個多小時縮短至幾分鐘。此後,南通跨江通道建設不斷提速:在已有3條過江通道基礎上,2022年更是一次性開工了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等多條過江通道。2025年年初,蘇通第二過江通道大臨工程啟動建設,南通“八龍過江”的格局正加速形成,未來南通到上海的通勤時間將縮短至45分鐘以內。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南通市委金融辦供圖

  “從偏居一隅的‘交通末梢’,向着‘區域樞紐’大踏步邁進,南通的交通發生了格局性重塑,加快實現了‘難通’變‘好通’,有力推動了與上海、蘇南交通同城化、生活同城化。”南通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説。

  ——左右逢源,從“單向承接”到“雙向賦能”的升維。

  位於如皋高新區的霖鼎光學,僅用20個月就建成投産、8個月營收破億元,而其項目源頭來自如皋在上海交大建立的“飛地孵化器”。“去年接到一筆訂單,精度要求數量級提升,上海實驗室僅3個月便順利攻關,上海孵化、南通轉化的模式效用發揮明顯。”公司副總裁林宏裕説。

  霖鼎光學的實踐是南通“飛地孵化”、跨江融合的生動案例。作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位於長江北岸的城市,南通的“左右逢源”區位優勢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勝勢。南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如今,‘總部在上海、蘇南,基地在南通’的産業協作模式已成常態。上海、蘇南工業門類齊全、科創資源豐富,産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強,緊鄰上海、蘇南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獨特優勢。”

  2025年9月,南通與上海市長興島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崇明區政府簽署共同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産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合作將推動兩地産業資源深度互聯互通,實現從企業層面供應鏈合作到滬通兩地産業協同,共同培育世界級産業集群的質變。”南通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通過持續深化長三角産業創新協同區建設,南通正從過去的單向承接邁向更高層級的雙向賦能。數據顯示,全市50%以上企業與上海、蘇南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係,近三年招引來自上海和蘇南的規上製造業企業超450家。這種深度協同不僅為南通注入新發展動能,更通過産業鏈互補創新,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南通力量。

  ——向海圖強,從“沿江布局”到“全域向海”的重構。

  縱觀全國沿海省份,江蘇擁有南通、連雲港和鹽城三個沿海城市,但海洋經濟總量與其經濟大省地位並不匹配,廣闊的藍色疆域仍是一片亟待深度開發的潛力空間。

  面朝大海,如何破局?南通這座“江海門戶”,正將目光轉向遼闊的藍色疆域,以“全域向海”的戰略思維,尋找“下一個萬億”增長空間。

  江海聯動,向海而興。南通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276公里綿長海岸線、8949平方公里廣袤海域,以及每年不斷新生的近萬畝灘塗。這些“藍色家底”正加速轉化為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2024年,南通實現海洋經濟生産總值2606億元,佔據江蘇省1/4份額。

  “我們將沿海地區作為邁向‘下一個萬億’的主戰場、增長極。”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彤的這番話,道出了南通向海發展的堅定決心。在這一戰略指引下,南通率先成立海洋發展局,&&臨海地區空間和産業規劃,推出“向海12條”政策措施,目標是系統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力爭今年涉海産業規模突破萬億元。

  新質引領鍛造産業新脊梁

  一手抓既有優勢産業煥新升級,一手開闢高新技術製造業、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新賽道,南通正聚力建設面向科技前沿、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為這座“萬億之城”孕育新的發展動能。

  南通新城俯瞰南通市委金融辦供圖

  ——勇拓藍海,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加速形成。

  走進通州灣綠色化工拓展區,總投資約500億元的中石油藍海新材料項目正全速推進。高端聚烯烴項目47個主項單元全面開工,中試基地項目21個建、構築物全部封頂。藍海新材料項目未來總投資將達千億級,建成後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單體化工項目,擎起南通海洋經濟發展的脊梁。

  “南通正着力打造‘海洋裝備之都、先進材料藍海、新型能源綠島’三大地標性海洋産業名片。目前,全市在庫推進的涉海重點産業項目達125個,總投資逾2400億元。”南通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海上油氣&&到深海養殖工船,從海上風電安裝船到海底電纜,南通的海洋裝備産業版圖不斷拓展。這裡誕生了“天鯤號”“希望六號”、極地探險郵輪等大國重器,船舶規模約佔全國1/10,海工裝備規模約佔全國1/4。預計2025年,船舶海工産業産值將達2200億元。

  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深遠海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在南通悄然崛起。南通創新區已集聚30余家海洋科技企業,致力於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創新藥物和功能材料,推動海洋經濟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創新驅動,六大産業集群引領能級跨越。

  在中天科技智能車間,傳統光纜生産正向高端光器件製造升級。“400G光模塊已批量供貨,800G産品即將量産。”中天科技副總經理、通信産業集團副總裁劉志忠&&。十余公里外的江海股份工廠裏,每分鐘充放電次數可達上億次的鋁電解電容器已批量生産。“這款電容器將廣泛應用在AI服務器領域,提升算力服務的穩定性。”江海股份副總裁、董秘王漢明告訴記者。

  南通聚力打造的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六大千億級産業集群中,船舶海工和高端紡織已成為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2024年六大産業集群産值歷史性突破1.2萬億元大關,佔規上工業比重高達81.8%,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目前,全市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産品)達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75家(另有57家已進入公示名單)。在通州灣畔,海上風電機組巍然矗立;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光伏組件生産線高速運轉。中天科技等企業正構建從裝備製造到運營服務的全産業鏈條,彰顯了南通在新興産業布局上的遠見卓識。

  面向未來,南通已明確重點布局未來空天、未來海洋、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通信、未來健康六大方向。以未來空天為例,目前南通全市已集聚低空經濟産業鏈企業30家,航天宏圖的無人機年産能達500架,駝航智能的重載無人機在應急救援等領域大顯身手。

  ——智造引領,傳統優勢産業煥新升級。

  在江蘇海四達電源有限公司的啟東基地,一座現代化的“黑燈工廠”靜默運轉,機械臂精準抓取電芯,AGV小車自動配送物料,MES系統實時監控每道工序的良品率。這家專注電池研發製造的企業,通過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全自動裝配線、一體式化成分容系統以及特殊工序工業機器人,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三者相結合的改進升級,電池的穩定性、一致性大幅提升。

  南通以“智改數轉網聯”為抓手,系統推動傳統産業煥新升級。南通市工信局數據顯示,全市已累計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1.63萬個,覆蓋企業超6400家,並於2025年入圍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在捷捷微電的功率半導體器件自動化生産線上,數字轉型帶來的收益實實在在。“我們是南通首批嘗試智改數轉的公司之一,幫助我們從傳統製造型企業逐步轉變為用數字管理生産流程的現代化企業。”捷捷微電副總經理、董秘張家銓告訴記者,借助數字化“翅膀”,公司生産工藝得到優化、産品良率進一步提升,鞏固了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持續釋放新質生産力。京源環保推出行業垂直大模型“小鯨水務”,實現水務治理精準決策;州際數碼聯合紡知雲科技,將印染新品研發周期從30天壓縮至2天。這些創新實踐表明,南通正通過技術賦能、生態培育與政策支持,構建傳統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三位一體構築發展軟實力

  位居江蘇經濟版圖前列的南通,在高質量發展的航程中,既感受着搏擊風浪的強勁動力,也體味着深層次的成長煩惱——GDP常年穩居全省前列,卻僅有一所本科高校支撐。産業轉型升級的巨輪,遭遇了人才供給的“淺水區”。

南通地區生産總值(GDP)(單位:億元)

  ——變短板為跳板,構建區域創新生態。“本地高校資源有限,專業適配性有待加強,我們不得不將合作目光更多地投向市外、省外。”多位南通企業家坦言,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隨着産業轉型步伐加快而日益凸顯。

  南通紫瑯湖畔南通市委金融辦供圖

  南通深知,彌補先天科教資源的不足,必須主動出擊,着力構建富有韌性與活力的區域創新生態,將短板轉化為發展跳板。

  隨着AI熱潮席捲全球,光模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天科技通過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合作,成功研發國産化硅光芯片,抓住了400G光模塊市場機會。中天科技董事長薛馳介紹,公司正與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共建江蘇省先進光電子集成芯片重點實驗室,前瞻布局CPO、1.6T、3.2T等下一代光通信技術,夯實核心競爭力。

  這種“借力”在南通並非個案。南通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通建有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高層級&&,全市校地共建大院大所達到40家。更令人振奮的是,全市首個大科學裝置——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設施預研項目正式落地,標誌着南通在承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上邁出關鍵一步。

  積極推動區域科技合作,是南通創新突圍的重要落子。數據顯示,南通與上海簽訂深化科技創新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後,全市70%的規上工業企業與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了協同創新合作關係,長三角國創中心南通分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創新&&簽約落戶,在深度融入長三角創新鏈産業鏈中持續鍛造發展長板。

  ——引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創新沃土。創新始於技術,成於資本。善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是滋養科技創新種子破土而生、助力新質生産力茁壯成長的關鍵力量。

  “2020年,在公司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南通市産業投資母基金的及時注資,解決了我們的資金難題。”正在籌備IPO的三責新材公司董事長閆永傑回憶道,“這筆資金對於公司技術和産品的快速商業化、南通開發區一期項目順利開工起到了關鍵作用。政府基金領投,更是帶動了社會資本爭相涌入。”落戶南通後,三責新材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一家初創企業成長為碳化硅陶瓷領域的隱形冠軍。

  三責新材的蛻變,是南通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生動縮影。目前,該市已形成1200億元規模的政府投資基金集群,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股權基金支持體系,累計招引、投資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近600個,培育本土上市公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40余家。

  “我們正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加快培育優勢産業集群。例如,對人工智能領域重大頂尖人才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南通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面對早期科創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南通創新採用“撥投股結合”模式,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幫助創新項目跨越“死亡之谷”。

  在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方面,南通同樣不遺餘力。南通市委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企業上市月度聯席會機制及擬上市企業“白名單”管理制度,各部門靠前服務,2024年協調解決上市堵點難點問題20余項。截至2025年7月,南通市共有上市公司59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中近八成歸屬於六大千億級重點産業集群。2024年,南通迎難而上,林泰新材實現當年申報、過會、發行,萬達軸承成為北交所“920第一股”。

  ——既育新苗亦扶大樹,梯度培育産業森林。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春筍破土”,到高新技術企業的“林木漸茂”,再到龍頭企業的“參天大樹”,南通打造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讓各類創新主體都能找到清晰的成長路徑。

  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南通市精心構建了“泛科技型企業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小升高’培育企業庫—高新技術企業庫—重點科創企業培育庫”五級梯次培育體系。數據顯示,近三年南通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962家,年均增長654家,增幅位居江蘇全省前列;2家企業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4家企業上榜省獨角獸企業;擁有知識産權的泛科技型企業突破11000家,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對於行業裏的龍頭企業,南通持續深化“1521”大企業培育方案。2024年,南通新增了兩家百億級企業,還有6家企業被評為省級製造業領航企業。“我們正全力支持企業在細分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並通過並購重組實現延鏈補鏈。”南通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個以“千億引領、百億撐腰、五十億托底”的大企業矩陣正加速成形。

  江海潮涌千帆競,新質澎湃萬象新。從蔚藍深海到數字雲端,從産業煥新到科創引領,“江海明珠”正以“左右逢源”的開放胸襟、“全域向海”的戰略魄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勇擔使命,向着未來破浪前行!(記者 歐陽春香 孟培嘉 楊梓岩,葉禮彬對此文亦有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