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13日電 題:勇闖智能眼鏡“無人區”——透視杭州靈伴科技的科創之道
新華社記者張璇、王俊祿
“我的發言稿就在眼鏡裏。”今年初的一次演講上,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祝銘明指着自己佩戴的黑框眼鏡説,言語中透着自豪。
看似普通的眼鏡,可以實時提詞、拍照、錄音、導航……這款主打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的智能眼鏡,吸引了線上線下關注。
如今,Rokid智能眼鏡産品已銷售至80余個國家和地區,消費級産品累計出貨超30萬台,用戶復購率高達35%,公司也參與制定了多項國際標準。
沒有前人探路,這家科創企業成功從“無人區”拼殺出來,以創業初心持續推動技術突破,讓智能眼鏡越來越多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並有望重構未來人機交互新方式。
出發:迎着技術“初春”的寒冷與希望
當一項新科技初露端倪,人們只能看到朦朧的希冀,此時義無反顧投入其中,考驗的是眼光、勇氣和定力。
“現在大家説起AR、AI很日常,但在10多年前,很多人覺得這很‘魔幻’。”祝銘明説,13年前,他曾在朋友圈寫下“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但之後他和團隊仍然決定闖入這個領域,於2014年正式成立Rokid。
Rokid,即“Robot+Kid”(機器人+小孩)。“剛創立Rokid時,就設想要讓年輕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參與科技的未來。”祝銘明説。
彼時,全球AR技術仍處於探索階段,而國內産業鏈幾乎是空白。面對“無經驗可循、無標準可依”的現實境遇,Rokid選擇了一條“全棧自研”的艱難道路。
在做智能眼鏡之前,Rokid團隊以為,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好的技術,找到好的供應商就可以了;然而在實際創業中,他們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一回事。“因為這個行業太新了,即便是行業裏非常優秀的工廠,也沒有成熟的製造工藝能完全匹配我們的需求。”祝銘明説。
於是,研發人員全方位深度參與生産製造工藝流程,四五十位研發人員在各個工廠裏蹲守,和工廠員工一起打磨産品。
技術的無人區,不僅僅要坐“冷板凳”,還要吃“閉門羹”。
他們去了很多上下游工廠,當Rokid的工程師們向工廠老闆説着有這樣一個新産品時,大多數人半信半疑,有的甚至直接説“不做”“你們是騙子公司吧?”
“沒有前人探路,沒有硬核的銷量支撐,我們只能硬着頭皮説服上下游供應商參與投入。”祝銘明説,“在新行業創業,真正支持你的只有極少數。”
例如,生産智能眼鏡需要特種玻璃,他們找到供應商後,有供應商反問:“一爐燒出來,夠你們消耗一兩年,量少成本太高怎麼辦?”
“這就像‘醜小鴨’,你説它未來會變成很漂亮的‘白天鵝’,大部分人是不相信的。”祝銘明説。
為此,從複雜的光學顯示系統研發,到細小的每顆螺絲釘的選材,幾乎都是由團隊原創完成。
10年間,Rokid投入超20億元研發資金,組建了研發人員佔比60%的人才團隊,在語音算法、視覺算法、操作系統、芯片設計、光學顯示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這樣的探索經歷,讓Rokid迅速積累了核心競爭力,發明專利達到了幾百項。
“幾乎每個工程師名下都有發明專利。這個領域沒人走過,都有機會做創新、做發明。”祝銘明深信,敢於在技術的“初春”闖入,每一次突破都會有新收穫。
極致:每增減0.1克重量都會有激烈爭論
普通眼鏡重量一般在20到60克之間,如何讓智能眼鏡像普通眼鏡一樣,可以全天候、無負擔佩戴?這是團隊在做智能眼鏡時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如果什麼功能都想要,眼鏡肯定會很重、很耗電,如果什麼都丟棄,眼鏡就沒有競爭力。”Rokid副總裁兼擴展現實(XR)中心負責人王俊傑説,Rokid做的智能眼鏡,需要具備“好眼鏡”“好耳機”“好相機”“好助手”功能。
在做智能眼鏡之初,團隊就把49克作為重量“紅線”。團隊在這個重量前提下,不斷做“加減法”。
“毫不誇張地説,在研發的過程中,每增減0.1克重量,都要經歷一番激烈的爭論。”王俊傑説。
“這個電池續航不夠,能不能增加一塊”“這個字幕顯示能不能再往上調一點”“這個材料有沒有更好的替代”“這裡該不該用螺絲”……擺在面前的問題很多,但團隊碰到困難並不繞道走,而是選擇迎面解決。
“眼鏡的鉸鏈,要做到牢固且輕,我們在很多材料中不停地對比,最終選用了鈦合金。”祝銘明説,團隊甚至細到去數螺絲,多一個螺絲重量可能就會多0.1克。
在光學顯示領域,團隊通過將衍射光波導技術首次在消費級産品上與單光機結合,在實現雙目顯示的同時,大幅壓縮了産品體積和重量。針對光波導普遍存在的彩虹紋、正面漏光等問題,團隊通過優化波導紋理設計,將顯示效果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
在聲學設計上,為了讓開放式揚聲器在提供高音質的同時兼顧隱私性,聲學工程師對音腔進行了上百次迭代和倣真模擬,最終通過反相聲波技術實現定向出聲,使音質與隱私保護兼得。而整個發聲單元的體積,被壓縮至鏡腿粗細,進一步體現了對輕量化的極致追求。
粗略統計,團隊已累計攻克了萬餘個難題,至今仍在不斷進行自我更新。
重量、高性能計算能力、續航能力曾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為智能眼鏡發展面臨的“不可能三角”。王俊傑説,Rokid眼鏡産品現在已實現在49克的重量下,集成單色光波導顯示、多模態交互、超長續航等功能,將佩戴舒適度提升至“全天候級別”。
團隊還把整個産業鏈動員起來,共同降低産品成本。他們和精密光學、傳統光學、電池等領域的供應商一起打磨産品,將智能眼鏡良品率從最初10%提升到90%多,有效降低了産品成本。
“設立智能眼鏡項目以來,我們不怕慢,只怕將不成熟的産品交給用戶。”祝銘明説,在産品未上市之前,Rokid智能眼鏡在全網熱度不斷上升,企業仍堅持“打磨好再量産”的底線,沒有為迎合市場而匆忙推出産品。
未來:在迎接挑戰中推動科技改變生活
抱着對智能眼鏡前景的信心,Rokid堅持了下來,成功打開市場。但新的焦慮又開始了。
“我現在每天都在看社交網絡上大家對産品的評價。”祝銘明坦言,好的壞的都會看,他還會回復網友評論,“作為行業開拓者,我們必須要做好被質疑、被挑戰、被否定的準備”。
如今,圍繞Rokid的AI、AR線産品,企業內部周一至周五都會固定開産品交流會。“主要就是要列出當前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説明當前解決了什麼問題、怎麼解決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王俊傑説。
例如,提詞器功能的首次亮相是在2024年11月的發布會上,演講詞由研發人員手工導入。但團隊並未止步於此——他們結合演講者的實際體驗,逐步優化功能,接入了指環等外設輔助翻頁;最終,通過智能算法實現了無外設的智能翻頁,有效減少了用戶對配件的依賴。
在持續打磨升級智能眼鏡性能的同時,Rokid也十分注重發展“跨界”能力。“科技+人文”方面,通過空間定位、手勢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目前已在國內超200家博物館實現AR眼鏡與文旅深度融合,讓游客在歷史人文中感受科技魅力;“科技+生産”方面,通過智能巡檢、遠程協作、數字工單等技術,已幫助全球數百家企業有效提高了生産效率……
祝銘明説:“Rokid創立10多年了,我們還有激情。我們不僅僅是參與者,而是有機會成為變革者之一。”
對於智能眼鏡的未來,祝銘明有這樣的設想:畫幅越來越大,重量越來越輕,色彩越來越逼真。
“預計智能眼鏡會逐步實現對手機多種功能的替代,成為重要的人機交互入口,而且在5-10年裏就會發生重要的變化。”祝銘明説,“通俗理解,日常的一些交互可以通過眼鏡完成,而手機可能成為數據中心、通信和計算中樞。”
小米AI眼鏡於今年年中面世,浙江回車科技有限公司和甌海眼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AI智能眼鏡Looktech成功打開海外市場……在軟硬體技術革新、AI大模型快速發展、交互技術進一步融合等的共同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競逐這一行業,智能眼鏡市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採訪結束後,祝銘明戴上最新的智能眼鏡,熟練地調用上一場會議記錄。智能眼鏡已成為他的日常工具。“你會發現,其實它一點都不科幻。”他説,“就像當年大家第一次用上觸屏手機的那種感覺。”
一副智能眼鏡,正在改變人們與信息世界的連接方式。Rokid團隊始終相信:技術的使命,是讓人們更自由地生活在現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