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13日電 題:秦咸陽城遺址:咸陽宮闕今何在 探尋秦帝都的家國與日常
新華社記者 楊一苗
“咸陽宮闕鬱嵯峨,六國樓&艷綺羅。”秦咸陽城,以其宏闊壯麗展現了秦一統天下的壯舉,又在短暫的繁盛之後迅速走向衰亡。今年6月,秦咸陽城咸陽宮遺址正式被評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日,記者走進這處2000多年前的古遺址,高聳的&基、寬闊的道路、豐富的遺存,似乎見證了那個變革與統一、輝煌與傾覆交織的時代。
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咸陽城遺址。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秦之城
秦咸陽城遺址位於西安西鹹新區,總面積近80平方公里,考古探查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介紹:“雖然史料中對秦咸陽城多有記載,但一直沒有通過考古工作實證其具體位置,直到在這裡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排水系統,並出土秦詔版和青銅器窖藏,才基本確定遺址所在。”
經多輪考古發掘,目前已在遺址內發現宮殿、府庫、大型道路、手工業作坊及水渠等大型建築遺址和遺跡40余處。從甘肅至陜西,秦人經過“九都八遷”,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定都咸陽,至公元前206年咸陽宮被焚燬,此地作為秦都共歷144年。
隨着考古研究的推進,秦城市建設及社會文化樣貌不斷明晰。“秦咸陽城的選址、規劃和建設,反映了秦國在這百餘年間走向強大的歷程。前期建設隨形就勢,依渭河地形而建;中後期隨着國力增強,規劃中開始體現‘象天設都’的‘法天思想’。”秦咸陽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楊力錚説。
受訪專家介紹,這是一座實證秦從方國、王國到帝國歷史階段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是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等重要制度的推行地。這也是一座未竟之城,在秦統一六國進程中持續擴建,但阿房宮未及建成便遭焚燬。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許衛紅補充道:“土被火燒過會變得又紅又硬,考古稱為‘紅燒土’。在秦咸陽城遺址宮殿區,我們發現了大量灰燼和紅燒土,秦宮室的確被縱火焚燒過。”
工作人員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漢考古基地修復秦咸陽城遺址出土文物。 唐浦萌 攝
秦之人
許衛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事兵馬俑考古發掘工作25年後,於2014年至2024年擔任秦咸陽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她認為,秦始皇陵是氣勢磅礡的“王的陵”,而秦咸陽城遺址及周邊發現的平民居址與墓葬,則使其成為一座記錄普通百姓生活的“人的城”。
在距離秦咸陽城宮殿遺址核心區不足300米處,考古發現一處骨坑,內含來自約200頭黃牛的骨制遺物。動物考古研究顯示,這些遺存包含骨料、坯料、半成品與廢品,骨質産品包括博具棋子、計數算籌、圓環裝飾品及車馬器具等。
骨坑中還意外發現一件古琴上調弦用的琴軫。許衛紅分析認為,這並非作坊産品,而是工匠日常用品,“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不遠處,工匠們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勞作,也會在夕陽晚照中撥弦唱和吧!”許衛紅説。
在秦咸陽城遺址,發掘出很多展現秦人生活的遺物:
出土於一座平民秦墓中的一件陶注水器,器身飾以魚紋、方格紋,器蓋上塑有母哺子食的一大一小兩隻蟾蜍,充滿溫情;
一件用於盛儲酒的青銅鍾密封完好,裏面留存有約300毫升液體,經檢測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發酵菌絲和澱粉顆粒,實證了秦人“好酒”的習俗;
“有萬熹”瓦當,出土於一處建築基址中。“期許美事樂事接連而至,這三個字是秦人對美好生活的盼望,”許衛紅解讀説,“那個壯闊激蕩的時代,也有着溫良平順的一面。”
秦之謎
今年6月,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案發布。該公園規劃總面積約703公頃,定位為“大秦帝都、一統之地”,將系統展示秦的發展歷程,重點圍繞核心宮殿區、國家府庫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等遺存進行全方位展示。
然而,在這座追尋秦人足跡、感受秦帝國的都城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秦咸陽城有沒有城墻?
考古工作者經多次探查,仍未發現明確的城墻遺跡。張楊力錚介紹:“通常都城遺址考古,要先找到城墻確定邊界,再從‘缺口’確定城門、道路分佈,最後在路網中劃分功能區。”他指出:“雖不排除秦始皇有意建設一座沒有邊界的城市,但從都城發展史看,周原有三重城垣,漢長安城也有城墻,戰國時秦咸陽城沒有城墻並不合理。這也使得確定咸陽城範圍與功能分區變得撲朔迷離。”
——秦咸陽城是一座理想之城嗎?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每滅一國,便在咸陽北坡倣建該國宮室。秦始皇不僅外擴咸陽城規模,還興建阿房宮等“新區”。張楊力錚提出:“阿房宮會不會是新的城市中心?‘老城’與‘新城’的時空關係如何?很遺憾,這座城市僅是‘半成品’便戛然而止,這些疑問只能去猜想了。”
秦咸陽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楊力錚仔細觀察考古發掘出的陶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據了解,在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當地將遵循“最小干預”與“活態傳承”原則,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窯店文物管理中心負責人張小君説:“以體量最大的六號宮殿為例,南區將設置登臨設施,供人感受一覽河山的豪氣。其前的古道路與踏道遺址區將建保護展示廳,讓游客體驗車馬通衢、百官趨朝的盛景。”
策劃:孫聞、李歡
記者:楊一苗
海報製作: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