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古韻伴新風,一“館”展千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3 21:43:04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古韻伴新風,一“館”展千年

字體:

  新華社大阪10月13日電 題:古韻伴新風,一“館”展千年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 李子越

  12日傍晚,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從日本大阪世博園傳來: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榮獲國際展覽局頒發的大阪世博會大型自建館展示金獎。這是我國首次摘得海外綜合類世博會金獎。

  作為由政府主辦的全球最高級別的博覽會,世博會被譽為“全球經濟、科技、文化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

  從1851年首屆倫敦世博會上湖州絲織品質壓群芳,到1982年新中國在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舞&首次亮相;從2010年上海浦東“東方之冠”的盛放,到2025年大阪“中華書簡”的徐徐展開,在跨越170多年的世博長卷中,中國不僅是一位參與者,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為這幅畫卷鐫刻下鮮明的國家印記。

  自4月13日對外開放,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的中國館便成為“流量擔當”,不少人直呼“美到讓人挪不開眼”,是本屆世博會最受歡迎的國家館之一。

  中國貿促會最新數據顯示,大阪世博會期間,中國館累計接待游客超190萬人次,日均參觀人數超過1萬,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多位政要和知名人士、近百位日本政要和前政要出席中國館相關活動,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大型自建館獎項是歷屆世博會中競爭激烈且備受關注的獎項。中國館從眾多大型自建館中脫穎而出,充分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館精心布展與精彩活動的高度認可。正如國際展覽局秘書長科肯切斯所言:“中國館緊扣世博會主題,不僅讓參觀者感受到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更展現了中國為未來社會提供的卓越發展方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經典詩詞被以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在中國館外立面竹簡上;中國書畫神韻融入二十四節氣循環往復在象徵天圓地方的大圓盤上自然律動;世界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通過虛擬技術與實景結合在四季變化中描繪農家田園生活場景;三星堆瑰麗文化呈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圖譜……華夏文明的“前世今生”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界直觀感受到中華文明古老的智慧,為世界認識和讀懂中國,打開了一扇靈動的視窗。

  這是一次中國理念的直觀呈現。

  當觀眾悠然徜徉於“綠水青山”展區,通過大幅畫屏與大熊貓、金絲猴“親密接觸”,感受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流量”,翻閱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修復畫卷,了解湖南十八洞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美麗鄉村案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中國理念撲面而來、可親可近。

  這也是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亮相。

  這座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的展館,裏裏外外都是中國製造的智慧:建築主體以竹材與鋼結構結合,墻體選用國內新型低碳固碳竹質産品;屋頂的陽光板引入自然光;竹墻間的景窗縫隙導入微風,加強空氣循環;“蛟龍”號體驗倉、智慧城市沙盤、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國製造“攜手”傳統文化不僅讓觀眾在參觀的同時仿佛置於自然之中,還見證了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這還是一次中國創新的浪漫邀約。

  世博會就像一場全球大聯歡,各國爭相展示自家的特色絕活。中國館的三星堆文物複製品展櫃,觀眾通過觸摸屏,可以360度旋轉、放大文物影像,了解其獨特構造。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工程諮詢項目總負責人孫建超告訴記者,中國館通過“情境化引導+智能交互+全齡友好”的創新模式,讓展品真正活起來。

  小到一個漢字、一抔月壤,大到青銅文物、人形機器人,中國館以“文化之力”“創新之美”作答“何以中國”,為它的“出圈”帶來生命力和吸引力。讀懂中國、影響世界,願中國館所彰顯的精神內核和美好圖景引發更多共鳴,讓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