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址與科幻主題聯動,帶來現實與想象交錯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還原知名IP場景,讓游客沉浸到小説裏的名場面;利用獨特地質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來一場新鮮、有趣的科幻游,成為不少人出游的選擇之一。如何做好科幻與文旅深度融合,豐富旅游供給?各地因地制宜進行了探索。
——編 者
北京石景山區——
百年高爐變身科幻樂園
乘坐“齊天號”星艦漫游,戴上VR眼鏡感受奇妙幻境;觸摸百年前的高爐爐渣,感知重工業遺存……游客在科幻與現實的時空交錯中體驗感滿滿。
這裡是位於北京石景山區的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宏偉壯觀的高爐建築仍然矗立,而內部已煥然一新,變成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科幻世界。作為北京新興的城市地標和消費新場景之一,科幻樂園正以“文化為底色,科技為畫筆”,為游客打造一場科技與文化共舞的奇幻浪漫之旅。
“高爐內是個環形的超高空間,論證後最終決定設計為飛船形象。”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負責人呂曉卓介紹,有科幻作家來此參觀,感慨這裡把科幻想象變成了現實。
一高爐在工業生産時期是熔化鐵水的核心設備,改造過程中完整保留了爐芯,曾經的高爐熱風口變成氛圍燈孔,殘存的黑色爐渣仍挂在爐芯壁上。
“高爐外觀本身就很有科幻感,在改造過程中,最大限度保留高爐原有結構和外部工業建築風貌。”呂曉卓説。
不少人來此,在憶往昔的同時,也看到了科幻的炫酷。
“您乘坐的SJ1091號星際航班‘齊天號’搭載的是第四代量子引擎,我們正在飛速運行中,途中大家可能會感到顛簸……”隨着耳中傳來播報聲音,游戲開始了,山東游客王弢和孩子在沉浸式科幻場景中開啟暢游。
今年暑期,王弢專門帶着孩子來科幻樂園游玩。“在網上看攻略,這裡很受小朋友喜歡。”來到這裡,王弢果然沒有失望,在百年高爐中體驗“星際穿越”,在工業遺址中感受“科技賦能”的魅力。
改造後,科幻樂園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融合AI、數字孿生、全息影像等前沿技術,囊括未來科技樂園、主題秀場、藝術展覽、餐廳酒吧等業態。除了沉浸式的體驗,游客還能在科幻感十足的各類空間中感受藝術、電競的魅力。
通過工業遺址與科幻主題的聯動,自對公眾開放以來,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逐漸成為年輕人、親子客群出游的目的地之一,累計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記者 潘俊強)
上海奉賢區——
科幻名場面化為線下場景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面對互動按鈕,你的選擇會是什麼?
戴上身份手環,激活唯一“數字ID”,游客王婷化身為“未來學院學員”。依託數字角色,王婷在展館中參與角色扮演和任務挑戰,由她創造的“文明印記”,被實時記錄在“宇宙戰爭數據庫”。
這裡是全球最大雙殼體結構科幻館——上海奉賢區在水一方科幻館。館內的“三體·未來學院”是科幻館與“三體宇宙”合作打造的沉浸式互動娛樂體驗空間——六大科幻主題空間、30多種沉浸式展項,從光影效果到實體裝置,一個“三體宇宙”呼之欲出。《三體》小説三部曲是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擁有不少粉絲。
一進館就像闖入了未來世界,充滿了科幻氣息。無論是“自然選擇號”戰艦的光影展示,還是“水滴劇場”的沉浸演繹,抑或“深空之戰”的太空對戰,小説名場面化為觸手可及的線下場景,吸引科幻迷們沉浸其中。
“科幻館7月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暑期共接待了2萬餘人次的參觀者。”在水一方科幻館館長劉達介紹。
最受歡迎的莫過於“水滴劇場”。“現在,聯合艦隊即將越過木星軌道,對三體探測器的首次接觸,就要開始了。”“水滴劇場”裏,機械光影還原着《三體》故事中的末日之戰,演繹出人類與來自三體文明的水滴初次接觸的驚險時刻。
從空中俯瞰,科幻館宛如一個懸浮於半空中的飛碟,屋頂浮島花園架設有巨大的“宇宙對話”藝術裝置,傳遞出人類擁抱未知的美好願景。此外,還有面壁計劃研習室、亂紀元之旅、穹頂挑戰場……科幻體驗感十足。
“我對《三體》小説的名場面十分熟悉,在水一方科幻館的還原度很高,能激發出更多人對科技、對宇宙的好奇心。”王婷説。
在上海,不少場館正用各具特色的視角和方式,講述東方敘事語境下的科技創新與科學幻想。上海天文館裏,游客們借助各項設備理解宇宙、思索未來;臨港新片區啟動建設的《南天門計劃》AI科幻樂園,是國內少數基於航空科幻IP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項目……濃厚的科幻文化氛圍裏,科幻文化消費空間在上海逐漸打開。(記者 曹玲娟)
青海茫崖市——
石油小鎮成了研學基地
帶着對科幻作品情節的嚮往,自駕游愛好者周強來到了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從這裡向南出發,駛過17公里的茫茫戈壁,一座廢棄的土坯小鎮漸漸出現在眼前。這裡是冷湖石油小鎮的一處遺址。20世紀70年代末,隨着大部分油井枯竭、停産,冷湖石油工人從這裡搬遷至敦煌。
由於冷湖地區大氣穩定度高、可沉降水汽少,晴夜數量多、光污染少,再加上海拔高、大氣相對稀薄,這裡逐漸成為絕佳的天文觀測地。2023年,現代化科教綜合實驗室——冷湖實驗室正式開放。走進坐落在小鎮外圍的冷湖實驗室,參加天文研學游的學生正在觀察芯片農場培育的蔬菜。“冷湖實驗室圍繞天文觀測、太空種植、航空航天等主題,為中小學生提供研學課程,這些項目也對游客開放。”冷湖科創園管委會副主任李偉介紹。
離開石油小鎮,周強沿着“火星一號公路”繼續行駛。荒涼的戈壁、厚重的雲層、呼嘯的罡風……周強進入了俄博梁雅丹地貌群。這裡風蝕地貌典型,被稱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3個小時後,周強到達了冷湖火星營地。
營地被設計成全封閉的火星太空艙,可同時容納72人睡眠艙住宿和100人帳篷住宿。游客可以在戶外參加“火星營救”等模擬體驗項目,還可以挑戰“火星任務”,運用生物、化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戶外生存、帳篷搭建等實用技能。
“我學會了找北極星,這樣晚上就能通過北極星來確定方向了。”8歲的楊永琴對科幻小説很感興趣,火星營地也為前來的小朋友提供了豐富的科普探索環節。
周強則對這裡的火星地貌更感興趣。他領到一台平板電腦和衛星定位設備,沿着導航路線走進了這裡的冷湖火星地質公園。當晚,在地質公園過夜的周強,看到了“這輩子見的最多的星星”。
據介紹,今年暑期,冷湖火星營地及冷湖實驗室接待科普、研學相關人員2515人次;冷湖火星地質公園接待自駕車輛5000余輛次,人員約2萬人次。(記者 曹繼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