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9月17日電 通訊|“事實就是事實,必須傳遞下去”——日本“主流”之外的戰爭記憶守護者
新華社記者李子越 楊智翔
“以前只知道日本遭受過核爆等苦難,今天觀展後才明白,日本對別國的加害竟然如此殘酷……我意識到,學校裏學的歷史並非全部。”日前,在日本橫濱舉行的“戰爭加害圖文展”上,一名十多歲的觀眾在問卷中寫下這樣的感受。
展覽展示的731部隊細菌戰、毒氣戰、南京大屠殺等內容觸目驚心,主辦方“促進記憶傳承神奈川之會”今年共收到200多份觀後感。主辦方代表竹岡健治説:“今年比往年多了不少年輕觀眾。看到這樣的留言,我更加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竹岡1946年出生於廣島,屬於“被爆二世”(核爆受害者後代)。他父親曾於1937年和1941年隨軍前往中國,但對在中國的經歷一直守口如瓶。“即便父輩在中國做過什麼,他們往往也選擇不講。”竹岡説,他與許多侵華日軍後代一樣,沒能從父輩口中得知多少。
父親的沉默並未讓竹岡回避歷史。他在高中時便逐漸意識到,日本當年打的是侵略戰爭,給他國造成巨大傷害。這種認知在大學時期進一步加深。
後來,竹岡成為一名小學教師,並在近30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關注日本的戰爭加害問題。
接受採訪當日,竹岡展示了自己製作的用數十張A4紙拼接而成的大紙,上面記錄着1951年以來十幾家教科書出版社在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問題上的表述變化。他指着其中一行説:“2000年前後是記述最完整的時期,但此後在右翼攻擊下,這些‘良心’教材大幅縮減。”
竹岡説,他自己從不回避日本的加害歷史,會告訴學生日本軍隊曾推行可怕的“三光”政策。他認為孩子們必須了解日本軍隊當年做過什麼。
2007年,竹岡隨日本民間團體訪華,參觀了731部隊舊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地,這一經歷令他深受觸動。他在感想中寫道:加害者必須正視事實、認真道歉,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友好關係,這才真正重要。
參觀結束回國後,竹岡開始思考:課堂之外,能否以另一種方式講述日本的加害史?2013年,他發起成立“促進記憶傳承神奈川之會”,通過電影放映和圖文展開展公共教育。自2016年起,該組織每年舉辦一次“戰爭加害圖文展”,內容從最初的慰安婦、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毒氣戰4個主題,擴展到如今的十多個主題。
辦展初期,曾有反對者質問其目的。竹岡説:“我不想與他們爭論,只會回應一句:請先來看看,再自由發表感想。”在他看來,加害部分常被否認。“很多人不願面對,比如有人説‘我的祖父怎麼可能幹過那樣的事’,於是就否認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必須傳遞下去。”
然而,日本社會的“主流”展覽仍在有意無意回避加害問題。在廣島,更多呈現給觀眾的是被害敘述,鮮少觸及核爆的真正原因;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今年推出的“終戰”特別展,幾乎未涉及加害內容……
如今,“促進記憶傳承神奈川之會”有20多名固定成員,大多年齡已超過70歲。談及未來,竹岡坦言:“堅持下去並不容易,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考驗,年輕人中關心歷史的人不多。但戰爭已過去80年,歷史不能任其風化。無論如何,我都想繼續做下去,哪怕只能做一點,也要把加害記憶傳遞下去。”